從日韓「出口轉內銷」,不羈的《謀聖鬼谷子》也該播了

2020年5月30日刊/總第2157期

由段奕宏主演的歷史劇《大秦帝國之天下》頻頻傳出定檔消息,卻又一直懸而未決。5月5日,段奕宏擔任男一號的「大型歷史謀略情節劇」《謀聖鬼谷子》在日本電視台開播。

從日韓「出口轉內銷」,不羈的《謀聖鬼谷子》也該播了

事實上,這是這部國產歷史劇第二次在海外電視台播出。早在2019年11月19日,《鬼谷子》就搶先登陸韓國電視台。據悉,海外版並非最終後期製作完成版,在配音、配樂上有一些瑕疵,該劇有望今年在視頻網站與國內觀眾見面。

牆內開花牆外香,《鬼谷子》並不是一個孤例,《孔子春秋》《李冰傳奇》《王陽明》等歷史人物「傳記劇」在國內的發行都遭遇過類似的挫折。

《鬼谷子》由郭寶昌擔任總導演,劉禮賢執導,劉禮賢、崔煜萌、劉樹生編劇,段奕宏、戚薇、祖峰、徐麒雯、倪大紅、房子斌等主演。該劇2013年8月開機,2014年初殺青,2015年完成後期製作,目前已經「積壓」了5年。

從日韓「出口轉內銷」,不羈的《謀聖鬼谷子》也該播了

《鬼谷子》韓版預告內容

《鬼谷子》韓國首播之後,在網上引發不少討論。今年春節之前,影視獨舌曾對該劇主創——劉禮賢、崔煜萌進行了一次專訪。

上半年,《清平樂》的播出再次引發了人們對於歷史劇創作的討論。而作為一部融合了「戲劇內核、歷史依存度、時代精神」的劇集,《鬼谷子》是國產歷史劇在創作上的一次大膽革新。在上線之前,我們不妨了解一下這部戲的創作理念。

兩位老將坐鎮,70后的戰國激蕩青春

《鬼谷子》的背後有兩座「高山」:總導演郭寶昌是經典國劇《大宅門》的編劇、導演,編劇劉樹生是央視版《三國演義》的編劇之一——他也是《鬼谷子》導演劉禮賢的父親。然而,這部劇的核心創作人員卻是以劉禮賢、崔煜萌為代表的一批70后創作者。

從日韓「出口轉內銷」,不羈的《謀聖鬼谷子》也該播了

劉禮賢是中戲93級戲文系畢業生,他和崔煜萌是同班同學和生活伴侶。這個班裡出了不少有名的編劇,如蘭曉龍、汪海林、閆剛、郭俊立等。這對「班對」畢業后一度活躍在話劇舞台。

2011年,有一個民間商會想做一部有關鬼谷子的電視劇,於是找到了《三國演義》的編劇之一劉樹生,劉樹生又把劉禮賢、崔煜萌介紹進來。劉禮賢則在這部戲中把與自己年齡相仿的一批70後學院派聚攏起來。

「那時候,我們的年齡和資歷不足以支撐這樣級別的一個項目,寶爺起了決定性作用,沒有寶爺就沒有這部戲!寶爺坐鎮來主持,我們一幫青年人沖在前面。」劉禮賢介紹道。

中:郭寶昌

2012年到2013年,活躍在熒屏上的是《楚漢傳奇》《趙氏孤兒案》《大秦帝國之縱橫》等歷史劇,然而這個題材和類型在傳播上的社會穿透力卻在收縮。當時,劉禮賢就決定要做出改變,「在傳統意義上的歷史劇和時代呼應感、強情節之間找一個平衡點。」

先秦題材的歷史劇,遵循教科書的「看圖說話」式敘事比較常見。在長期實踐中,歷史人物傳記劇也在人物刻畫、表現手法、主題表達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特定風格。

然而,《鬼谷子》卻要打破這些條條框框的限制。

除了野史傳聞,史料上關於鬼谷子的記載十分有限。人們可以從《戰國策》等古籍找到他弟子的事迹,《鬼谷子》遺書只有一些理論的東西流傳下來。不過這也恰恰為編劇的創作帶來了很大的發揮空間。

右:劉禮賢

在劇作構架上,劉禮賢和崔煜萌首先發掘了70后眼中的戰國激蕩青春。

戰國是一個青春激蕩、自由奔放的年代,諸子百家,思想縱橫。劉禮賢在圖書館泡了一兩年,發現戰國時期和2011-2012年寫劇本的那個時代很類似。「一群初出茅廬的青年人,大家都秉承各自的理想和抱負,只不過一個向左,一個向右,然後各種火星碰撞……」

在二人看來,一部好的歷史劇應該有時代性,他們想在《鬼谷子》做出歷史變革的感覺出來,於是找到了「變法廢奴」的切入點。

從考據的角度來看,廢除奴隸制的主題很難與歷史做到嚴絲合縫,但是《鬼谷子》追求的是一種歷史相似度。事實上,除了鬼谷子,本劇的其他角色都是虛構的。

「創作者和你掌握的素材,總要找到靈魂相通的地方,我一下子就捕捉到『奴隸制』這塊。美國歷史劇《南北亂世情》,講南北戰爭時兩大家族之間互相PK,還有雨果的《悲慘世界》《九三年》這些浪漫現實主義的作品,我多多少少會受熏陶。」劉禮賢說。

崔煜萌

一般人們對於鬼谷子的印象都是超凡成聖之後,而電視劇《鬼谷子》則講述的是青年王禪在成為一代謀聖之前的傳奇經歷,通常意義上「鬼谷子」的故事還沒展開。

在最初的設想中,《鬼谷子》的創作計劃是系列劇。往後可以繼續做孫臏、龐涓,蘇秦、張儀,鬼谷子下山等,將史書中語焉不詳的的縱橫家的故事串聯成一個宇宙。事實上,劇本已經寫到了孫臏和龐涓,由於第一部遲遲未播,後續創作計劃也沒跟上。

從雨果到《權游》,既談信仰也論謀略

「戰國時代,禮崩樂壞。周天子狩獵大典遇刺,七國諸侯與后妃臣公皆有嫌疑。危機四伏,波譎雲詭,精心布局的陰謀環環相扣。謀略大戲的帷幕就此拉開,一切的玄機,都圍繞著一個周王朝塵封多年的秘密……」在豆瓣劇情簡介中,《鬼谷子》的故事被這樣描述。

在戰國題材的歷史劇中,周天子大多時候只是一個背景板,很少會承接重要戲份。而在《鬼谷子》中,周天子和周王室卻象徵著社會變革中的保守勢力,在劇情發展中發揮關鍵作用。

「我特別喜歡雨果的《悲慘世界》《九三年》,在大的時代背景下,個人命運融合浪漫現實主義,我覺得可能會是這部劇的調性。」劉禮賢如是說。在《鬼谷子》中,段奕宏飾演的王禪,和祖峰飾演的姬元伯都是把自己獻祭給信仰的理想主義者。

根據劇作設定,姬元伯留著一半奴隸的血統,同時卻勇當捍衛奴隸制的馬前卒;而王禪明明是一個貴族的後裔,卻發起變法要廢除貴族特權。也就是說,這是一個出身貴族的平民,和一個出身貧賤的貴族,在信仰層面的生死較量。

段奕宏 飾王禪

那時候,劉禮賢和崔煜萌想做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悲劇」。「好的時代能容得下大悲劇。跟寶爺談完以後,他特別支持做這件事。老爺子能把自己的名望拿出來,讓一幫年輕人這麼去創新,我們也很受感動。」

劉禮賢回憶了他當年看陳凱歌電影《荊軻刺秦王》首映的經歷。「雖然它有很多先天不足之處,但作為一個國家,我覺得有些電影可以沒有,這部電影不能沒有,有些電影別人還能再拍出來,但一個民族不能沒有一部戲劇性和史詩性的悲劇。」

「其實我們寫了一批理想主義者,在任何時代都會面臨一個悲劇性的處境,不管是把它刻畫成慘烈還是壯烈,一定要把激蕩的情懷錶達出來。」崔煜萌表示,《鬼谷子》是用古代的事和人,來激勵今天的我們和這個時代的青年人 。「雖然是一個悲劇,但是在歷史大悲劇的盡頭,你仍然能看到人性的光輝。」

在日版《鬼谷子》的預告片中,日方打出了「本格歷史」的宣傳語。所謂「本格歷史」,相當於中國說的「歷史正劇」。然而,《鬼谷子》並非一部傳統意義上的歷史正劇,主創自己貼的標籤是「歷史謀略情節劇」。

作為一部「歷史謀略情節劇」,除了強戲劇,《鬼谷子》還特別注重強情節,加強了懸疑感和故事推進上的起承轉合。在劇中,觀眾既能看到戰國的人文色彩,也會看到赤裸裸的叢林法則。一人陷入泥潭又有所反轉,另一人居高臨下又身臨險惡,兩人斗得正酣的時候,第三個人又在暗地裡冷笑。

倪大紅 飾 楚王

事實上,在寫劇本之前,二人就看了大量類似《權力的遊戲》的優秀美劇,並借鑒了美劇講故事的方法。在崔煜萌看來,好的編劇是要和觀眾鬥智商的,這需要很強大的邏輯思維來構建縝密的埋伏。「先給觀眾點兒甜頭,觀眾會感覺自己贏了,最終在翻盤的那一刻,觀眾會發現自己還是沒斗過編劇,而且輸得心悅誠服。」

房子斌 飾 魏王

《鬼谷子》寫的是「大悲劇」,這個戲本身的命運也挺「悲劇」的。劉禮賢總結道,「從2011年到現在,我們趕上了幾乎所有的行業調整期。2011年開始是古裝劇配額,2015年『一劇兩星』,再後來是古裝IP熱、流量數據造假,2018年開始每年有重大展播,歷史戲播出難度加大……」

《鬼谷子》拍完這幾年,剛好趕上資本最瘋狂的時候,影視行業的遊戲規則大不一樣了。一路悲催下來,劉禮賢和崔煜萌萬萬沒想到,《鬼谷子》會以」出口轉內銷」的方式和國內觀眾見面。

電影化的視聽語言,極具顛覆性的表演

除了劇作上的理念超前,《鬼谷子》在攝製中也有不少創新。

首先,作為導演,劉禮賢提出在《鬼谷子》里用長焦鏡頭,這樣更有電影感,並且大量使用手持攝影。儘管在近來的古裝劇如《長安十二時辰》《清平樂》中,使用電影化的鏡頭語言已經較為常見,但在2013年的《鬼谷子》,這還算是比較先進的理念。

徐麒雯 飾 姮娥

「我和攝影說,咱們自如一點,移動的、手持的都用上。因為想要追求一種紀實風格。說白了,就是讓觀眾看了有一種臨場感。劇中有好多激烈的人性之間的碰撞,鏡頭應該參與敘事。」

其次,《鬼谷子》在創作過程中把心理分析師借用過來,建立了劇中人物的人格模板,挖掘每個角色的性格、習慣、好惡及其根源。

在崔煜萌看來,編劇做人物小傳和心理分析師做人物側寫,都是在講人的行為邏輯和因果關係。「這個東西一方面對劇作特別有幫助,另一方面對演員很有用——幫助他們找到一種表演依存度。」

劉禮賢回憶,祖峰當時看完劇本,感覺姬元伯這個人物太暗黑了,把自己鎖在二樓的衛生間里不出來。「他說自己從內心裡痛恨這個人。我說痛恨就對了,這事基本就成了。人為什麼會恨一個角色?是因為你內心當中有一部分跟他是相似的,你看到了自己被隱藏起來的一部分,所以才讓你那麼不舒服。」

再次,劇中的關鍵道具——「應龍」極具視覺衝擊力,很有設計感。應龍是中國神話中的一種龍,曾助黃帝斬殺蚩尤,在劇中它的屍骸被祭祀在周朝王庭,是王權的象徵。

祖峰 飾 姬元伯

既不能做成國外的龍,真實那種龍又不存在,還要找一種現實依存度,劉禮賢和毛懷青帶領的美術團隊下了不少工夫。一開始找龍的感覺,但什麼小恐龍都不對,後來劉禮賢去博物館找到了靈感。

「好萊塢有個電影叫《鯨魚與我》,主人公最後走進博物院,一個大的鯨魚骨骼化石出現在面前,頗為壯觀。我跑到奧運村旁邊的自然博物館,發現有一個,然後就給美術拍照片,說就這個意思。」

戚薇 飾 今淑

崔煜萌透露,這個劇本寫完之後,寶爺認為寫得最好的人物就是今淑。劉禮賢也談到和戚薇說戲的細節:「你要把明星的一面放下來,把內心最脆弱和柔軟的那一部分拿出來,我幫著你進行加工,這就是你表演最有張力的部分。」

因為有「浪漫現實主義」的基因,《鬼谷子》比《權力的遊戲》這類表現人性幽暗的劇集多了些「提氣」的東西。也因此,有網友在豆瓣討論組寫下「該劇不是講謀略,而是講革命者王禪,根本沒鬼谷子什麼事」的評論。

也有網友質疑,「這部劇的編劇是按莎士比亞的風格在寫戰國呢?」事實上,作為中戲戲文系的畢業生,莎士比亞作品是永遠的滋養。

劉禮賢就坦言,「按照IP的邏輯,古裝劇特別缺少從人本開始、有一定人性深度的作品。但是《麥克白》也好,《李爾王》也好,很多莎士比亞的歷史劇,其實都挺牛掰的。」

從這些評論可以看出,網友已經感受到《鬼谷子》這部歷史劇的「叛逆」與「不羈」。但坦率地講,絕大部分的國內觀眾都只是看過一些片段,並未看完成片,豆瓣目前的評分也是不公允的。

誠然,在服化道上做文章也是一種創新。然而,歷史劇所能戰勝時間的,唯有戲劇性和思想性,而這正是《鬼谷子》所努力的方向。期待國內觀眾早日看到這部不一樣的歷史劇,並作出自己的評判。

Click to rate this post!
[Total: 0 Average: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