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蒸發3000億後 從生態鏈底層邏輯看小米
23/02/2022 17:07
虎年開局,小米股價再度遭遇破發。2022年2月21日,小米集團收盤價跌至16.1港元/股,總市值減少至4025億港元;被美團、騰訊、阿里等萬億市值網路公司拉開差距,市值僅領先快手316億港元。
相較於2021年1月6日的最高點7657億港元市值,小米市值蒸發約3631億港元,跌去近半,表現低迷。
小米被資本市場低估了嗎?從2018年上市,到2021年宣佈造車,雷軍打造的小米生態鏈版圖不香了嗎?
創辦小米的想法,其實是從雷軍40歲生日那一天開始萌生的。2009年12月16日,早已實現財務自由的雷軍步入不惑之年,他意識到,自己不想就這樣「庸庸碌碌」地過完餘生,他想做一件以後回想起來能為之自豪和激動的事情、一件偉大的事情。而這件事情,在飛躍了時間之海後,就是人們看到的今天的小米。
如今,小米已經成為一個有着自己獨特故事的公司,相關報道汗牛充棟。不過,在移動網路崛起的時代,安德森的免費理論尚被奉為圭臬,人們普遍認為,用軟件免費獲取用户是一個通用的思路。在BAT之後,滴滴、美團、今日頭條無不是遵循這個思路創生的。而在2010年,小米卻希望用「硬件+軟件」切入的方式「逆向」創業。這是一個充滿風險的壯舉,它的關鍵前提是,硬件必須取得首要的成功。而在創立小米之前,雷軍是一個從未參與過硬件製造的創業者。
從網路時期(金山),到移動網路時代(小米),再到物聯網時代(生態鏈投資),雷軍的想法和佈局都在跟隨時代不斷迭代。當萬物互聯的時代到來時,小米「軟硬兩手抓」的策略取得了奇效,它天然地是網路企業,又天然地是製造企業,在產業網路大潮中,小米的起跑點超越了純粹的網路流量公司,其呈現的落地方式就是小米生態鏈。
為何要建立小米生態鏈?
科技時代的演進,主要差別體現在同時在線的數據源量級。PC網路達到了1億級別,移動網路上升到十億級的用户同時在線,而物聯網時代,將會有百億甚至千億的連接同時在線,而這上百億的連接,就是生態孕育的結果。
生態鏈最大的價值就是共贏。生態鏈越完整,系統越容易實現萬物互聯。有人說,蘋果的生態在個人,小米的生態在家庭。小米以智能家居為入口,試錯成本較低,設備擴散較快。
國金證券指出,未來的5年將是物聯網做大連接的5年,連接的數量將定義物聯網未來可能的市場空間。小米以手機為中心進行智能硬件生態佈局,通過供應鏈規模和協同優勢降低成本,通過高性價比路線孵化智能硬件爆款,同時在上游晶片、模組等領域同步佈局,進一步產生協同效應。截至2021年第二季度,小米同時擁有5件以上AIoT(人工智能物聯網)設備(除手機外)的用户已達740萬,總AIoT連接數已達3.75 億。
在打造小米生態鏈的過程中,投資是一個強有力的紐帶。
小米集團(01810.HK)財報顯示,截至2021年二季度末,小米集團自身已投資超過330家公司。加上順為資本、小米長江產業基金等機構的投資,小米系投資的企業數量合計約900家(含少量重合標的)。據新財富不完全統計,其中至少投出了22家上市公司,總市值近6000億元。加上小米集團自身4500億港元市值及所投獨角獸估值,小米系市值版圖亦達到萬億量級。
相比騰訊投資意在實現海量流量的資本變現、阿里的投資圍繞核心業務的生態補全等,小米生態鏈投資有着獨特鮮明的內在邏輯和外在表現,一類是下游產品類投資,如紫米的充電寶和華米的手環等,一類是上游供應鏈投資,如對晶片和自動駕駛技術的佈局等。所有這些投資最終都清晰地指向小米掌門人雷軍的終極目標:着力打造一個萬物互聯的小米生態圈,這個生態圈裏,方便的互聯互通涵蓋智慧家居、出行等方方面面。
在盈利能力較騰訊、阿里明顯偏弱的情況下,小米如何打造出龐大的生態鏈帝國?生態鏈內眾多企業和產品是否交錯重疊乃至內耗?其模式的閃光點和價值在哪裏?又有哪些經驗值得借鑑思考?剖析清楚小米生態鏈,才能真正揭開小米商業帝國的秘密。在這一基礎上,我們或許能對雷軍號稱的創業最後一站——小米造車,具有多少成功可能性有所了解。
一、小米系投資版圖
1. 小米集團:投資330家公司,賬面價值近600億元
從2013年小米第一次提出生態鏈,到2020年小米有7家生態鏈公司成功上市,小米生態鏈佈局成效頗豐。
2018年,小米集團在香港上市,招股書披露其投資了90家公司。上市後,小米的投資版圖迅速擴張,不論是總賬面價值還是投資數量都節節攀升。
小米集團2020年報顯示,其投資超過310家公司,總賬面價值480億元,按年增長60%。2021年半年報則顯示,其投資330家公司,總賬面價值達到579億元(圖1)。也就是說,僅半年時間,小米就新投資了20家公司,而這個數量顯然還在持續增長,作為CVC,能與之一戰的或許只有騰訊、阿里巴巴、字節跳動及美團等頭部公司。
由於所投公司上市帶來價值重估,小米也產生了不菲的投資收益。2020年報顯示,小米按權益法入賬的投資收益由2019年虧損6.7億元變為2020年淨收益138億元,主要即是由於金山雲(KC.NSDQ)IPO而產生的攤薄收益。而此前該項產生的虧損主要由於愛奇藝的虧損所導致。
可以看到,小米集團2020年度的兩大類主要投資收益(投資公允價值變動損益、權益法之投資收益)之和達到了270億元,甚至超過了當年204億元的淨利潤(表1)。
2. 雷軍的三大投資平台
小米集團年報中披露的投資情況,主要是小米集團(境內主體為小米科技)及其子公司的相關投資。事實上,雷軍的投資版圖主要分為三大板塊(圖2)。
一是雷軍個人色彩比較濃厚的投資,如早期(2004年)雷軍以個人身份展開的天使投資,代表作包括YY、迅雷等;雷軍個人的天使投資機構順為創業(2011年成立,雷軍持股51%,其妻子張彤持股49%)的投資;創立小米後,雷軍分身乏術,遂與許達來共同設立了順為資本,這一平台類似於家族辦公室。
雷軍個人投資與順為創業偏向天使投資;順為資本也更為偏好VC、天使投資,投資輪次集中在A輪、Pre-A輪和A+輪,到了B輪,其領投次數開始降低,B輪以後則以跟投為主。順為資本經常和小米集團協同作戰,目前其仍持有小米約2.91%股權。
二就是以小米集團為主,尤其是其境內實體小米科技旗下幾個子公司主導的投資,如小米武漢、天津金星投資及其附屬的天津金米投資(2013年成立),其佈局主要着眼於小米生態鏈的「投資+孵化」。
三則是小米集團與湖北長江經濟帶產業基金組建的長江小米產業基金,該私募股權基金以財務回報為目的,背倚地方政府資源,致力於投資智能硬件價值鏈上游的世界一流組件及製造公司。
這三者之間,既有戰略上的協同,定位又有較為明顯的區別。但從大邏輯來看,無論是小米科技、順為資本,還是小米長江,都是圍繞着打造小米生態鏈佈局。
二、小米生態鏈:900家被投公司鼎力構建
據新財富不完全統計,小米系目前投資的上市公司超過22家,擬上市公司超過4家,獨角獸達到19家。按照小米2021年上半年投資了330家公司,順為資本投資了近500家公司,小米長江投資超過74家公司的數量,簡單加總,則小米系總投資數量超過900家,但實際上,小米集團和順為資本有很多共同投資的項目,尤其是小米生態鏈公司佈局上,兩者協同作用明顯。
小米投資的核心思路,在於用小米手機的成功模式複製一批智能硬件領域的企業,傳統制造企業負責硬件產品部分,小米則提供品牌、渠道及智能化的賦能。二者聯合,以低成本、走量的模式打造出高性價比的爆款。
按照雷軍的構想,小米生態鏈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圈層(圖3)。
第一圈層是手機周邊產品,包括耳機、小音箱、移動電源等,這部分產品可以依託小米龐大的用户體量,獲得相比同類產品而言明顯的優勢。
第二圈層是智能硬件,包括電視、空氣淨化器、淨水器、電飯煲等傳統家電,另外也有平衡車、掃地機器人等極客智能設備。
第三個圈層,主要包括毛巾、牙刷、旅行箱等在內的生活品,通過投資這類需求更穩定的產品,減少科技公司自帶的不確定性。
近6年,小米IoT(物聯網)與生活消費品的營收穩步提高,從2015年的87億元增長到674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高達40.67%;而營收佔比也增長1倍,從2015年的13%攀升到2020年的27.42%。這充分說明,小米已逐漸構建全方位的生態體系(圖4)。
小米副總裁劉德將之形象地總結為「竹林效應」,即生態鏈企業就像一根根竹子,根系錯綜複雜交織在一起,形成集群的竹林,會產生遠大於一棵大樹的抗風險能力。
2015年,小米手機的重點產品「Note系列」沒有達到預期銷量,原計劃登場的旗艦產品小米5也因為各種原因延遲發布,但生態鏈卻帶來驚喜,2014年小米上市的空氣淨化器、充電寶和手環,2015年上市的平衡車,2016年上市的掃地機器人,基本上全部爆發。
從小米財報也可以看出,其主營業務分為智能手機、IoT與生活消費品、網路服務三大塊,不同板塊間的業績增速會有波動,但整體則平滑了風險,如2016年手機業務負增長,但IoT與生活消費品營收按年增長43%,網路服務營收按年翻倍,總營收按年依然正增長;2017、2018年,IoT與生活消費品連續爆發,營收增速均超過80%,2020年增速下降到8.57%,但這一年手機板塊營收按年增長25%,網路服務營收按年增長20%,小米總體也實現了20%增長(表2、3)。
值得一提的是,手機制造生態鏈的上游公司基本都是上市公司。做屏幕的京東方(000725)、歐菲光(002456),做電池的欣旺達(300207),做顯示器主板的視源股份(002841),做玻璃的藍思科技(300433),做ODM代工的聞泰科技(600745)、工業富聯(601138)……小米與它們業務往來雖頻密,卻幾乎沒有太多股權上的聯結。
三、小米生態鏈孵化:參股不控股,早期輪次佔比高
小米與生態鏈公司是協同模式,總體上可以用「共生互助」來概括。
小米在發展初期,一方面,通過投資生態鏈企業及與之業務合作,以高效的方式豐富了自身的產品體系,而且通過利潤分成獲得可觀的財務收益;另一方面,生態鏈企業能獲得小米在品牌、設計、銷售渠道、供應鏈資源、資金、管理經驗等多方面的支持,快速提高產品市佔率,成長壯大。
在成熟期,隨着生態鏈企業的成長壯大,它們會加速發展自有品牌產品,但是與小米的合作仍然可以為其帶來品牌、渠道、資金等方面的支持;對於小米,由於與生態鏈企業之間存在着股權方面的聯結,其樂於見到生態鏈企業壯大,並擺脱對自己的依賴,這時,投資收益將會凸顯。
通過投資賦能和產品協同,小米和生態鏈公司形成強大的「兄弟聯盟」。如此,小米能夠保持輕體量低成本運轉,避免未老先衰出現「大公司病」,同時又可以通過賦能獨立團隊,快速搶佔物聯網市場。
生態鏈建設早期,小米主要通過境外設立的People Better Limited、Red Better Limited來投資,如華米科技(Zepp.NYSE)和九號公司(689009)的股東里均有People Better。後期,小米主要通過境內的天津金米來投資生態鏈公司,代表標的公司有石頭科技(688169)、樂鑫科技(688018)等。
據新財富不完全統計,天津金米對外投資超過150家公司,佔小米集團對外投資的330家公司的近一半。因此,新財富重點觀察了天津金米的投資情況。
在天津金米所投公司中,重點佈局的可以分為兩類,一類為遊戲、影視等文娛內容類公司,如南派互娛、東陽不世影業、塊塊互娛、河馬遊戲等;一類則是產品類公司,如米兔智能故事機、重慶峰米、獵聲科技、石頭科技、趣睡科技、素士科技等;也少量佈局瞭如慧算賬、薪資通等企業服務類公司,龍旗股份等上游代工廠商,老虎證券等金融類公司(表4)。
從表4中還能看出更多訊息。
從投資比例來看,據新財富統計,天津金米共投資156家公司,其中對8家公司的持股比例介於20%~50%之間,這一區間持股可以視作「具有重大影響」,比如,對智谷技術諮詢持股比例50%;而對148家的公司持股比例在20%以下,佔比達到94%,「參股不控股」的原則貫徹得很徹底。
從融資輪次來看,金米偏重於早期投資風格。披露了投資輪次的105家公司中,金米在天使輪投資23家、Pre-A輪投資13家、A輪投資28家、A+輪投資10家、B輪投資16家、B+輪投資2家、C輪投資6家、C+輪投資3家、D輪投資4家。其中,B輪之前佔比合計高達70%。
投資輪次越早,入股成本越低,再加上「參股不控股」的低持股,這樣才能做到廣撒網。小米在有限資源約束下,要撬動建設如此龐大的生態圈,決定了金米的投資風格。
四、生態鏈體系打造:共建合贏
不得不說,小米在打造生態鏈時踩準了產品爆發的時間線,2013年推出的充電寶,2014年上市的空氣淨化器、手環,2015年上市的平衡車,2016年上市的掃地機器人,全線爆發。
其中,紫米科技2013年年底推出了第一款小米移動電源,兩個月後銷量即問鼎全球第一,2015年移動電源銷量達2000萬件;推出小米手環的華米科技已是全球第一大可穿戴廠商;智米科技的空氣淨化器在2016年銷量超過200萬台,2017年超300萬台,位於行業前三;納恩博生產的平衡車已成為市場領導品牌,並收購了全球平衡車開創者Segway。
拆解小米生態鏈的投資軌跡和投資邏輯,可以發現,其主要是按照三個圈層(手機周邊產品、智能硬件、生活品)由近及遠來佈局;關係的親疏上,也存在自己孵化、先找供應商再投資、直接跟上市公司成立合資公司三種不同的模式。
總結起來,小米在對生態鏈公司的扶持與利益關係處理上,把控已較為熟練。
在技術合作上,小米與生態鏈企業共同設計和研發產品,小米獨家或與生態鏈企業共同享有硬件產品的設計專利和技術專利。
在利益分配上,由小米直接孵化的生態鏈企業,需嚴格遵循小米要求的生態鏈產品質量標準;生產完成後,生態鏈企業只能將協議約定的小米定製產品銷售給小米,不能私自對外銷售,在不存在產品質量問題的情況下,小米需按照約定買斷上述產品;產品最終銷售完成後,小米需按照約定的比例向生態鏈企業就所實現的利潤進行分成。
在萬物互聯的大戰略下,為了促進硬件產品與米家App及IoT平台的整合,小米為生態鏈企業提供可無縫接入其智能設備的硬件及軟件模塊。生態鏈企業無須大量投資開發複雜的綜合軟件,僅須編制通信協議。
1. 小米生態鏈初代典範:紫米和華米
小米第一家生態鏈公司是紫米。市場上流傳着「先有紫米,後有生態鏈」的話,足以證明紫米在小米生態鏈公司中的開山地位。
紫米成立於2012年,2013年成為小米產業生態鏈成員,負責研發小米移動電源及相關配件。2013年底,憑藉 10000毫安時(mAh)的高容量、先鋒簡潔的工業化設計和69元的實惠價格,小米移動電源一炮而紅。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小米移動電源銷量突破1億件。
做移動電源的邏輯,首先在於分享手機市場紅利。2013年,小米有了固定的1.5億成熟活躍的用户群,劉德認為要打造質高價優的手機周邊產品,來享受手機銷售的紅利。所以2013年,小米關注的第一個投資圈層就是手機周邊。
另一個契機則是,當時推移動電源的本質是做尾貨生意。2013年,蘋果推出的iPad沒有如預期發展,導致大量iPad電芯剩餘。而當年除了聯想外,其他PC廠商業務都在萎縮。雷軍意識到最常被用於筆記本電池的18650電芯(18650是鋰電池的鼻祖,其中18表示直徑為18mm,65表示長度為65mm,0表示為圓柱形電池)必然會有大量剩餘,以此來進入移動電源市場,質優價廉,可以碾壓山寨品牌。
雷軍請來張峰做移動電源。張峰是原英華達的總經理,在2011年小米還初出茅廬、無人接單的時候,張峰第一個答應代工生產小米手機。
就這樣,紫米誕生了。小米幫助紫米定義產品、設計產品,並背書供應鏈,授權其使用小米品牌,在小米的電商平台上銷售。
後來,紫米成為小米生態鏈其他企業的供應商,幫助它們完善電源技術。納恩博的9號平衡車對電池有很大的需求量,這也是平衡車很大一部分成本,關係到平衡車的定價。所以業務初期,納恩博訂購電池,第一個找到的就是張峰。
2020年5月,小米集團對外發布公告,宣佈以1.03億美元收購紫米公司27.44%股份,其中2578萬美元以現金支付,其餘7706萬美元由小米集團配發的54,379,044股償付。交易完成後,小米集團將擁有紫米49.91%的股權。紫米因此成為小米唯一收購的一家生態鏈公司。
移動電源成功後,2014年,小米手環面世,成為小米生態鏈的扛鼎之作。沒錯,這個79元的小米手環,就是讓雷軍在B站鬼畜區出道的那個印度發布會上所說的要give everyone的「free mi band and colorful strap」(給每個人的免費小米彩色手環)。
小米手環上市的第二年,供應商華米科技的銷售額超過10億元。在手環之後,華米與李寧品牌聯合研發了智能跑鞋,全面探索可穿戴設備的市場。2015年,華米推出自有品牌的新手環品牌Amazfit,跳出了小米的主流用户群體,定價299元,是小米手環的4倍,意圖開闢高端市場。
華米的成功,背後主因是小米強大的供應鏈賦能。
作為競爭最激烈的市場之一,手機對於供應鏈的要求最高,電子領域高精尖的技術都集中在手機領域。當小米把手機供應鏈做通後,便擁有了大量製造供應鏈體系的資源,再做其他產品就相當於「降維打擊」,不僅降低成本,而且最優質的供應鏈系統都能為己所用。而普通小企業沒有整合供應鏈的能力,在整個供應鏈上缺乏話語權。
在華米做手環之前,手環成本很高,進口手環上千元左右,而通過小米的供應鏈賦能,華米能夠通過批量生產,將成本控制得非常低,手環零售價可以在100元以內,一年賣出1200萬隻。
2018年2月8日,華米科技在美國紐交所正式上市。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諮詢公司的統計,2018年,華米科技已經超過蘋果,成為全球出貨量最大的智能可穿戴廠商。上市時,順為資本持有華米科技15.7%股權,擁有20%投票權;小米旗下基金People Better Limited持股 14.8%,擁有18.9%投票權;因此,雷軍系公司持股30.5%,投票權合計38.9%,為華米科技實際上的第二大股東。
2. 生態鏈公司優等生:石頭科技,5年造富
做手環的華米、做耳機的1MORE(萬魔聲學)、做移動電源的紫米,都屬於小米生態鏈的第一個圈層;做淨水器的雲米、掃地機器人的石頭科技則屬於第二圈層。
其中,石頭科技是目前唯一一家作為生態鏈公司的代表,出現在小米集團年報中的公司。小米2019年年報中提及,「2020年2月,我們投資的石頭科技在科創板上市,這是小米生態鏈公司中首家成功在A股市場上市的公司,代表了中國資本市場對我們生態鏈業務模式的認可」。
1982年出生的昌敬,為騰訊、百度前產品經理,2014年創立石頭科技,並順利拿到了「小米系」投資,加入小米生態鏈。
石頭科技依靠給小米代工掃地機器人起家。研發階段,小米僅指派一名產品經理、一名項目經理、一名ID設計人員,分別負責產品定義、項目進度跟蹤及ID設計,具體的研發則由石頭科技指派的研發人員獨立完成。從投入資金角度來看,產品研發過程中產生的費用由石頭科技全部承擔,共有知識產權的申請註冊及維護管理費用由石頭科技和小米共同承擔。
可以看到,石頭科技主要提供產品和技術,而小米主要提供品牌、渠道與供應鏈等支持,雙方通力合作下,石頭科技在掃地機器人市場迅速佔有一席之地。
小米成為了石頭科技的客户、分銷渠道和股東。石頭科技作為ODM原始設計製造商,為小米提供定製產品「米家智能掃地機器人」及相關備件。不過,石頭科技對小米的依賴度正在快速下降,2016-2018年,石頭科技與小米集團的交易金額佔其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分別是100%、90.36%和50.17%。
創業5年後,2020年2月21日石頭科技上市,昌敬的身家膨脹到67億元。而小米系亦收穫頗豐,其通過天津金米、順為資本,合計持有石頭科技18.53%的股權,按發行首日收盤價市值計算,賬面價值約66.71億元;穿透到雷軍個人,則其持有石頭科技2.74%的股權。
3. 定製晶片商:幫小米把IoT模組成本降到9.99元的樂鑫科技
同在科創板上市的小米生態鏈企業,除了石頭科技外,還有樂鑫科技和晶晨股份(688099)。不過,跟石頭、華米由小米直接孵化,從設立起就開始介入不同,樂鑫科技、晶晨股份是在跟小米產生合作後,被小米投資的。
小米和樂鑫科技、晶晨股份的合作,主要在晶片領域。
自2014年進軍物聯網行業以來,小米的IoT平台不斷髮展壯大。2017年雷軍表示,小米IoT平台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智能硬件IoT平台。小米因此需要大批量的晶片,應用於掃地機器人、音箱等產品。
為什麼找到樂鑫科技?因為便宜、成本低。這與追求極致性價比的小米,不謀而合。
成立於2008年的樂鑫科技,採用Fabless(無工廠晶片供應商)經營模式。其主營的物聯網Wi-Fi MCU通信晶片,附加值相對較低,技術要求也不算太高,但是應用範圍廣、市場很大,是智能家居、智能照明、智能支付終端、智能可穿戴設備、傳感設備及工業控制等物聯網領域的核心通信晶片。
小米找到樂鑫科技的時候,後者晶片年產能已經達到1000萬片,小米意識到,如果樂鑫的晶片能應用到小米的IoT模組,將大幅降低模組的成本。果不其然,和樂鑫合作後,小米IoT模組成本逐年下降,2018年宣佈降到了9.99元。
而樂鑫科技也踏上了發展的快車道,並接受了小米的戰略投資。樂鑫科技招股書顯示,上市發行後,天津金米持有樂鑫科技1.88%的股權,雷軍通過天津金米持有樂鑫科技0.07%(31.41%*11.85%*1.88%)的股權。而小米也是樂鑫科技的前五大客户之一。
除了樂鑫科技,小米同樣入股了其智能機頂盒供應商——晶晨股份。
晶晨股份主營業務包括多媒體智能終端SoC晶片的研發、設計與銷售,其所生產的智能機頂盒、智能電視和AI音視頻系統終端晶片,應用於TCL電視、創維電視、小米等系列產品中。
2018年11月,小米全資子公司Pepole Better以2509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59億元)的價格,獲得了晶晨半導體3.51%的股份。晶晨股份上市後,Pepole Better仍然持有3.16%的股權,截至2022年1月10日,晶晨股份市值已經達到487億元,Pepole Better持股市值15.38億元,賬面浮盈高達13.79億元,收益率超過8倍。
除了小米,晶晨股份還將TCL、創維也拉入股東陣營。其中,TCL持股比例達到10.16%,目前為晶晨股份第二大股東。
與石頭科技類似,樂鑫科技、晶晨股份對下游幾個重要客户的深度綁定,可以保證訂單和出貨量,降低研發的風險,但客户集中度過高,也會影響其市場開拓。
4. 和上市公司成立合資公司
在小米生態鏈公司中,最外延的一層關係,是小米通過和上市公司成立合資公司來孵化相應的產品,實現共贏。這類生態鏈公司中,峰米科技、潤米科技是代表(表5)。
以潤米為例,小米系在潤米初期佔股37.46%;2017 年,潤米母公司開潤股份從小米系手中收回一半的股權,小米系對潤米的持股降低到18.74%,保持小米參股而不控股的戰略。
峰米科技跟潤米的股權結構類似。
峰米科技成立於2016年,由小米系和光峰科技聯合成立,光峰科技為其大股東,持股比例達到39.18%;小米系(天津金米、順為科技創投)的持股佔比合計21.2%。其主營業務是大屏激光電視整機、智能微投、新型智慧商顯、影音娛樂產品等,旗下產品有米家激光投影電視、WEMAX ONE激光投影電視等。
峰米科技第一款產品「米家激光投影電視150英寸」在小米網眾籌上線不到24小時即提前結束,完成2055萬元的成績,一舉創造了「最快破千萬眾籌項目」「最快破二千萬眾籌項目」「最高眾籌金額」和「單日眾籌金額最高」等多項小米有品眾籌平台紀錄。
此外,為小米代工耳機的萬魔聲學,2017年底通過股權轉讓,間接取得了共達電聲(002655)的控制權。隨後,共達電聲擬通過定增方式換股吸收合併萬魔聲學100%股權。
雖然因萬魔聲學與小米生態鏈的淵源,這一方案備受市場看好,但直至2020年7月18日,共達電聲還是在公告中表示,受疫情影響,萬魔聲學雖然業績持續增長,但是增幅不及預期,完成當年的業績承諾存在不確定性,決定終止該交易。
2020年12月7日,放棄重組的萬魔聲學開始接受上市輔導,全力衝刺IPO。而共達電聲的控股股東也在2021年11月變更為無錫韋感半導體。
五、順為資本:小米忠實盟友,投出500家公司、65家獨角獸
與小米並肩出現在華米科技、石頭科技股東名單中的順為資本,投資定位和小米並不完全一致。
小米集團的投資主要是找到有發展潛力的夥伴企業,通過投資入股與其創建關係,最後為小米未來的商城和線下店提供可控、可靠的供應商。
而順為資本更像是傳統的VC,它主要追求資本回報,基本的投資邏輯是在未來通過上市或者轉讓股份退出。可以說,順為資本是雷軍個人早期天使投資的拓展和延伸。
順為資本創始合夥人許達來曾在採訪中表示,雷軍參與順為的所有重大決策,投委會會議每次都參加,目前順為所投的所有項目,雷軍都要親自看、親自決定。合夥人李鋭也表示,順為創立以來,基本上每一個投資案例的創始人雷軍都見過。這讓順為的投資充滿了雷軍風格,對被投企業不只是財務的幫助,還有方向的引領和孵化。
成立10年,順為管理了規模總計50億美元的五期美元基金,及50億元人民幣的四期人民幣基金;投資了近500家優秀企業,其中包括了15家超級獨角獸企業(市值超100億美元),及50家左右的獨角獸公司(市值超10億美元)。這些項目覆蓋智能硬件、生活消費用品、教育、遊戲、社交網絡、文化娛樂、醫療健康、汽車交通、金融等領域,而且重點佈局早中期項目。
順為背靠着強大號召力的雷軍和小米,擁有龐大的戰略資源,輔助構建小米生態鏈。
某種程度上,順為對於雷軍和小米來說,能起到對行業的「瞭望」作用。對於順為的定位,許達來將小米比為「心臟」,而順為是「血液」,「有了我們(順為),小米就多一雙眼睛、多一雙腿」。許達來曾表示,順為資本投資智能硬件,首先產品要適合小米的核心用户,並能和其他小米產品互動,形成結構性互補;創始人要高度認同小米的商業模式和整套價值觀、方法論——單品海量,追求極致、高性價比、口碑營銷、粉絲經濟,不着急盈利。
其與小米共同投資的項目主要處於硬件、軟件、內容等領域,包括愛奇藝(IQ.NSDQ)、趣頭條(QTT.NSDQ)、51信用卡(02051.HK)、華米科技、紫米科技、趣睡科技、萬魔聲學、獵聲電子等(表6)。
不過,在愛奇藝這筆投資上,順為和小米都損失不小。小米集團2019年年報顯示,其按權益法入賬的投資虧損由2018年的6.14億元增加9.3%至6.7億元,主要是由於當年愛奇藝導致的虧損增加至7.33億元。這意味着,同樣持股愛奇藝的順為資本也遭遇了投資減值損失。
六、生態鏈問題逐漸浮現
隨着小米生態鏈體量的壯大,其間公司逐漸從依賴和被依賴轉為雙向選擇的戰略伙伴關係,不少公司尋求上市。它們跟小米的合作生態、模式以及自身的現狀和困境,都展現得更為清晰。
上市後的小米生態鏈公司,「去小米化」成為其關鍵詞。一方面,它們想減輕對小米的依賴,但是一方面,又擔憂減輕小米的依賴後帶來的風險。一方面,想擺脱小米的影子,另一方面又在模仿小米的老路。
通過小米,生態鏈公司打破從0到1的壁壘並不難,難的是如何實現從1到100。
它們享受了小米的渠道、品牌、資本,以及生態圈協同下可以共享的資源。這是助推,也是桎梏。因為在小米的影子下生長,這些生態鏈公司也付出了相應的「代價」。快速上市的背後,它們的問題也逐漸浮現了出來。
1. 小米的質優價低,來自「剝削」生態鏈公司毛利率?
以「軟件+硬件+服務」的模式打開手機市場的小米,一直強調其硬件毛利率不高於5%,繼而把「性價比」的這套價值觀也傳導給了生態鏈公司。
「共生共贏」無疑是小米生態鏈的主旋律,但質優價低不可避免導致「利潤變薄」,這也是雙方伴生的主要矛盾點。
九號公司和石頭科技在招股書中,都不約而同地流露出「一方面擔心小米減少採購,收入受影響;另一方面又擔心給小米供貨太多,拉低整體毛利率」的矛盾感。
為小米代工平衡車的九號公司,招股書顯示,2017~2019年,其與小米關聯的營業收入比重分別為73.76%、57.31%和 52.33%,佔比很高。而且,小米集團為九號公司定製產品獨家分銷渠道的唯一客户。
此外,招股書提到,九號公司對小米集團銷售產品的毛利率分別為 22.46%、20.79%和15.11%,由於小米主打性價比,且主要採用利潤分成模式,因此,小米定製產品的毛利率低於自有品牌產品。
石頭科技也在招股書中指出,其米家手持無線吸塵器2019年1~6月毛利率為13.58%,低於同行業可比公司,主要由於米家吸塵器為小米定製產品,由小米負責終端銷售,無論是直接銷售模式,還是分成模式,小米均參與利益分配,導致公司的毛利率低於同行。
為自證其毛利率的合理性,石頭科技甚至在招股書中列舉出多家生態鏈公司的毛利率來比對(表7)。
如峰米科技自2017年開始與小米合作,其2017年激光電視的收入主要來自小米,佔比高達95.43%,這使得該業務毛利率僅為19.79%;到了2018年,小米貢獻收入佔比下降至80.38%,該業務整體毛利率升至26.5%。
另一大焦點問題則是利益分配。《小米生態鏈戰地筆記》着重講了生態鏈公司如何孵化、協同、共生;而在小米的10周年自傳《一往無前》中,則更直觀地展現出了小米對生態鏈公司成本的控制。
2015年,小米開始對生態鏈公司實施規範化的管理。比如,石頭科技招股書披露,小米的定製產品採用分成模式,按照其在小米公司的各種渠道實現對外最終銷售後,產生的淨利潤按照雙方約定比例 50%:50%分成。對渠道而言,50%的分成並不算低,這是因為小米無形中還提供了品牌價值背書,減少了生態鏈企業的營銷費用。而利潤、知識產權和用户數據,則由雙方共享。
由於小米掌控終端銷售收入,越是在生態鏈公司的早期,小米越掌控着其現金流命脈,這也是小米能拿捏生態鏈公司的根本原因。
隨着生態鏈公司規模的擴大,小米制定了統一的業務合作協議範本,其中最重要的內容就是確定分成(營業收入-成本)依據,這就對成本的真實性有了嚴格的要求。成本報價不但要真實,還要有無限期、可追溯的違規懲罰機制。
負責建立成本考核機制的趙彩霞(彼時為小米生態鏈副總裁)對此的解釋是:「小米沒有辦法一顆料一顆料去審查成本,但是合同裏要有規定,如果有證據表明供應鏈公司虛報成本,將對其處以10倍以上的罰款。」為執行這個規範,小米表示,如果不簽這個協議,就停止對生態鏈產品的訂單採購。巨大壓力下,生態鏈公司陸續簽訂協議(圖5)。
石頭科技招股書中,詳細披露了成本價格主要包含原材料成本、代工費、模具攤銷費、物流費用等費用,按照雙方確認的成本報價單確定。分成方式計算標準如下:公司的分成金額=小米通訊銷售數量×(銷售價-公司的成本-小米通訊的成本)×公司分成比例。其中,小米通訊的成本來自運費及其他銷售費用。也就是說,雙方的成本都相對透明,這樣可以避免對方虛增成本,導致售價提高。
而這些生態鏈公司在上市後,開始去小米化,毛利率逐漸上升。2016~2018年,小米渠道佔石頭科技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分別為 100%、90.36%、50.17%和 43.01%,佔比連續下降;石頭科技的毛利率則小幅上升,分別為19.21%、21.64%、28.79%。上市後,石頭科技的毛利率繼續提高,從2019年的36.12%上升到2020年的61.32%。
最早一批在美股上市的華米科技,也是「去小米化」明顯。2017年之前,華米科技產品幾乎全部為小米貼牌,2017年起,其自有品牌產品佔比逐漸上升,從2015年的0.19%升至2018年的 11.27%。2017年後,華米科技的毛利率穩定提高到了25%左右,而2015年時只有12.34%。
2. 能切入的「螞蟻市場」越來越少
按照劉德的總結,生態鏈企業享受了小米的四大紅利,即品牌紅利、用户紅利、渠道紅利和海外紅利,因此能用兩三年時間迅速成為一家營收十幾億元的公司。
但發展壯大後,問題也隨之而來,這麼多生態鏈企業,在單品爆款出現後自然會進行產品和業務擴張,產生交叉重疊甚至競爭在所難免。比如在小米有品商城,米家品牌「掃地/掃拖機器人」品類就有5家不同供應商:杉川機器人、追覓科技、石頭科技、雲米科技以及銀星智能。
一定程度上,這也是小米希望看到的。2015年前後,小米曾提出「兩年內獨家賽道」的承諾,但兩年後會引入適度競爭。
從現實看,雖然不同企業也有不同訴求和意見,但絕大多數生態鏈公司能服從小米的戰略,產品質量和服務基本表現穩定,沒有給小米品牌聲譽帶來威脅。
真正的挑戰是,小米能切入的「螞蟻市場」越來越少,而同質化競爭卻越來越多,直接的結果就是小米推出的爆品數量下滑,難度的增加。小米財報顯示,2020年手機業務實現了25%的收入增長,AIoT和網路服務僅實現11%的增長,生態鏈業務增速正在放緩。
不過,2021年一季度報顯示,小米AIoT業務增速超40%,主要原因是有些生態鏈企業將爆品悄然在海外市場複製的結果。
物聯網的巨大市場空間,吸引了眾多企業全力深耕,其中不乏像華為這種IT巨頭的All in One全屋智能解決方案,也有像海爾、格力這種家電巨頭的智慧家居等。群雄逐鹿之下,小米的壓力並不小。
3. 上市前的圈子互抬:趣睡科技部分客户來自小米生態鏈公司
並非所有小米生態鏈公司都如石頭科技、九號公司般幸運,順利上市。幫小米代工智能牀墊的趣睡科技、LED燈的易來智能,就因「科技屬性」缺乏備受詬病,IPO受阻。
作為小米生態鏈企業,它們最迴避不了的就是「與小米合作中的業務獨立性、依賴性、技術來源」等問題。事實也確實如此,市場最關注的是,這種企業的獨立研發能力可信度有多高?
易來智能成立於2012年,主要聚焦於智能照明燈具的研發、設計、生產和銷售,是小米定製智能照明產品的供應商,擁有米家品牌和自有品牌兩大類產品,自有品牌包括Yeelight及Yeelight Pro全屋智能照明系統。2020年12月,易來智能申請科創板上市獲受理。
在科創板IPO問詢中,科創屬性絕對是關注重點。而IPO前後,易來智能深陷專利糾紛。2019年10月,Signify Holding B.V.(昕諾飛,前身是飛利浦的智能照明部門)在美國紐約南區聯邦地方法院向易來智能發起專利侵權訴訟。2021年年初,鴻雁電器指控易來智能的智能硬件產品落入到鴻雁電器的某實用新型專利的保護範圍,將易來智能告上法庭。2021年8月3日,易來智能主動終止了科創板IPO之路。
另一家公司趣睡科技同樣命途多舛。趣睡科技成立於2014年,主營業務為高品質易安裝傢俱、家紡等家居產品,其核心品牌8H牀墊在消費者群體中有較高知名度,所謂「8H」指的是8小時好睡眠,也是品牌的追求。
2020年7月,趣睡科技開始衝刺創業板,但和易來智能命運相似,其「科技屬性」遭到質疑——智能牀墊的科技性何在?
2018~2020年,趣睡科技的研發費用分別為533.53萬元、630.92萬元、614.86萬元,佔當期營收的比例分別為1.11%、1.14%、1.28%。而同期,同行可比公司的研發費率均值為1.96%、2.3%、1.99%,趣睡科技的研發費率相比明顯較低。
與此同時,2018~2020年趣睡科技的銷售費用分別為6079.12萬元、8267.88萬元、4512.17萬元,佔當期營收的比重分別為12.66%、14.97%、9.43%,遠高於同期的銷售費用率。顯然,趣睡科技「重銷售而輕研發」。
此外,截至2020年10月31日,趣睡科技獲得的117項專利中,85項是實用新型專利,另外32項是外觀設計專利,沒有一項發明專利。
2018~2020年,趣睡科技通過小米系列平台實現的銷售收入佔比別為79.81%、75.56%、68.2%。
對小米系的依賴逐年遞減,但新財富發現,2020年,趣睡科技向前五大客户的銷售金額合計佔比僅39.36%,其中小米集團佔比僅21.45%,顯著低於小米系68.2%的銷售收入佔比。這意味着,趣睡科技營收爆表,小米生態鏈公司的作用不小(表8)。
事實上,招股書顯示,除了有品、瓦力兩家小米「直屬」公司外,純米、璽匠文化、潤米科技、石頭科技、薪資通、花花草草科技、峰米科技、獵聲電子、美高廚具、華來科技共10家「眼熟」的小米生態鏈公司,都成為趣睡科技客户。它們組成小米系,集體為擬上市的趣睡科技創造營收、「抬轎子」(表9)。
而這是否能持久呢?
七、小米科技屬性濃度有多高
其實,深受科技屬性困擾的,又何止小米生態鏈企業。小米自身以網路營銷出道,研發相對薄弱,或是小米估值難以提高的主要障礙。
某種程度上,小米的生態鏈產品甚至包括小米手機本身,都不具備絕對的不可替代性。這也是小米投資生態鏈的一個重要原因。
小米的根本屬性還是製造業。在小米10周年演講上,雷軍明確了「網路+製造」的未來方向,給出了願景:「下一個10年,智能製造將進一步助力中國品牌的崛起。」在競爭激烈的手機紅海市場,雷軍曾對彼時尚未從華為剝離的友商榮耀,放出諸如「生死看淡,不服就幹」、「教一教對手什麼叫性價比」的狠話。但是作為製造業的「侵入者」,擅長營銷和整合資源的雷軍,對製造業巨頭美的、格力十分友好,小米不僅與美的集團互相持股,還拉來格力進入到小米長江基金當大LP。
性價比意味着低毛利,製造業屬性決定了小米賺的都是辛苦錢。相比華為,小米的盈利能力不太穩定,2016年遭遇供應鏈危機時其淨利潤僅有5.53億元,2017年,若不計入「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公允價值虧損」,則盈利54億元。
上市後,小米業績依然不穩定。2019年,小米淨利潤按年下降25.89%至100.44億元;2020年,淨利潤又翻了1倍達到203.56億元。而2016~2020年,華為的盈利能力和現金儲備都遠強於小米,且淨利潤增長較為穩定,直至2020年增速才略有下滑(表10)。2016~2020年間,小米扣非淨利潤規模合計僅122億元,不足華為2020年淨利潤的1/5。
賺錢能力的強弱,利潤的厚薄,決定了小米無法不計成本地投入研發。相比華為每年超過14%的研發費用率,小米的研發費用率不到4%。2016~2020年華為的研發費用合計超過了5411億元,是小米277.81億元的19倍。儘管高端晶片供給不足,手機業務增長承壓,2020年華為的研發費用依然按年增長7.7%,達到1418.93億元(表11)。
雖然小米跟華為此前的競爭主要在手機業務,如今華為的榮耀品牌已經剝離,但有意思的是,華為和小米的競爭並未停止。
近年,華為和小米都同時佈局了智能物聯網、新能源汽車。不同的是,華為的切入點在於5G基礎支撐下的智慧城市等,新能源汽車的切入點也在於操作系統;而小米是以手機作為鏈接智慧家居的終端來銷售硬件,新能源汽車也是整車的生產,本質上還是組裝,做的是自己擅長的「製造+營銷」。
物聯網時代,「最大」的終端,除了手機,就是汽車。雷軍曾經在直播中暢想:在汽車裏安裝新風空調,用户可以放心在車內睡覺;北方地區冬天天氣很乾燥,車內可能會裝上加濕器;針對霧霾嚴重的城市,車內空調也將扮演空氣淨化器的角色。雷軍對於汽車的設想,顯然是手機所連接的智慧家居的場景遷移,也就是說,生態鏈產品不少可以複製、搭載到小米汽車內。
而雷軍對於小米的首款車型的定位,同小米手機一樣親民。雖然定位中高端,但價格在10萬~30萬元之間。
小米標榜科技公司最大的障礙,繞不開的是手機晶片。研發費用投入的不同,則直接體現在華為和小米的自研手機晶片上。相比華為海思麒麟的十年磨一劍,小米的澎湃晶片命途多舛。
2014年10月,小米成立了全資子公司北京松果電子,次月,松果電子以1.03億元的價格買到了大唐電信旗下聯芯科技開發和持有的SDR1860平台技術。這是澎湃晶片的技術基礎。
歷時28個月,2017年2月,小米研發製造出澎湃S1晶片,成為繼蘋果、三星、華為之後,全球第四家擁有自主研發手機晶片的手機廠商。但因為存在缺陷,澎湃S1之後再也沒有出現在小米手機中。
2019年4月,松果電子進行重組,部分團隊分拆組建新公司南京大魚半導體,專注AI和IoT晶片,松果則繼續聚焦手機SoC晶片研發。同年5月,大魚半導體推出首顆內置GPS/北斗的NB-IoT雙模晶片大魚U1。
儘管,在闊別澎湃S1晶片4年後,2021年3月26日,小米再次亮出「我心澎湃」的海報,高調地宣佈其自研晶片的回歸,推出的一顆澎湃C1晶片,搭載在小米首款摺疊屏手機中。但與動輒數十年的晶片孵化周期相比,小米的薄利或難以支撐。投資成為最優選擇。
八、小米長江產業基金:曲線救芯
圍繞投入風險更大的晶片領域,雷軍選擇借用更高的社會資本槓桿。
2017年12月,湖北省長江經濟帶產業基金(簡稱「長江產業基金」)與小米發起設立湖北小米長江產業基金,目前總規模已達到120億元,重點投資於小米系分拆業務、手機及智能硬件供應商、小米生態鏈晚期項目、晶片及AI相關業務。
共同發起方長江產業基金,成立於2015年12月30日, 是經湖北省政府批准,省級財政出資400億元發起設立。官網顯示,其通過與國內外各類資本合作發起設立若干支產業投資基金,旗下有規模2000億元的湖北省長江產業基金群。產業基金再通過設立子基金或重大項目直接投資的方式,最終形成約10000億元規模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落地湖北(圖6)。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與小米合作,長江產業基金還與蔚來汽車、航天科工、聯想集團、吉利汽車、京東方等分別設立了9個專項基金。其中,京東方產業基金的設立規模也達到了120億元。
1. 圍繞核心供應鏈企業投資,橫掃細分領域優質標的
小米長江產業基金成立之後,雷軍選定了四大核心領域,分別是半導體、先進製造、智能製造和工業機器人。
通過超過百億規模的小米長江進行投資,不僅能讓小米增強供應鏈話語權,更重要的也是小米造芯路上的另一種選擇,讓其間接或者直接掌握更多且更全面的半導體核心技術,建立自身在科技領域的競爭優勢。
晶片也是小米長江迄今為止出手最多的一個賽道。
據新財富統計,成立3年,小米長江產業基金已經投資了74家公司,晶片類企業則高達28家,並實現了從半導體材料到元器件再到IC設計等幾乎整條產業鏈的覆蓋,包括基帶、Wi-Fi晶片、射頻(RF)晶片、MCU傳感器、智能音頻SoC、CIS和FPGA在內的多個晶片產品,而且還延伸到了材料、設備等賽道。比如芯原股份(688521)是「晶片定製+IP授權」第一股;隔空智能是國內首家單晶片射頻與微波雷達供應商;帝奧微電子為國內規模最大的模擬集成電路設計公司之一。
其中,格科微(688728)、樂鑫科技、晶晨股份、恆玄科技(688608)等晶片類企業均已經成功IPO。
可以說,小米長江幾乎把半導體細分領域、腰部以上的優質標的都「橫掃」拿下了。
這與小米的產業戰略息息相關。目前,被投企業中已經有多家產品進入到了小米供應鏈,和小米形成協同發展,比如好達電子、雲英谷科技、南芯半導體和方邦股份(688020)等。
南芯半導體是一家電源管理晶片解決方案供應商,以升降壓電源管理(Buck-Boost)技術為核心,推出了中國首個全系列升降壓電池電源解決方案。目前,南芯的晶片已經進入小米、華為、OPPO和欣旺達等知名廠商供應鏈。
除了小米長江,小米旗下順為資本、武漢珞珈梧桐、天津金米、People Better等公司從2018年前後都開始投資晶片企業。比如,People Better投資的晶晨半導體、武漢珞珈梧桐投資的聚辰股份(688123),在各自領域均是市場份額的「隱形冠軍」,並已在科創板成功上市。
而華為與小米再次出現交集。小米長江所投的晶片企業中,就有4家企業同樣為華為旗下的哈勃所投資,它們分別是思特威、好達電子、昂瑞微和縱慧芯光。
其中,思特威主要產品是高性能CMOS安防監控圖像傳感器晶片,2021年10月,思特威獲得了國家大基金二期入股。
此外,小米長江近期入股的泰凌微電子,國家大基金是其第一大股東;2020年入股的燦芯半導體,第一大股東為中芯國際;而TWS(無線藍牙耳機)第一股恆玄科技、翱捷科技(688220)的股東中,則出現了阿里巴巴的身影。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長江的晶片版圖裏,出現了明顯的上海張江「勢力」。上海張江,是目前最炙手可熱的中國「芯」高地、投資熱土。
如果說上海是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的一面旗幟,那張江就是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的搖籃。數據顯示,張江已經聚集了國內外知名集成電路企業200餘家。上海市集成電路設計企業過半來自張江,代表性企業如移動智能終端晶片領域的紫光展鋭、智能卡晶片領域的華大半導體和復旦微電子、傳感器領域的格科微電子和深迪半導體、電源管理晶片領域的韋爾半導體、半導體存儲的美光半導體等。在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發布的2017年中國集成電路設計十大企業名單中,有3家張江企業入列,分別是紫光展鋭、華大半導體和格科微。
而在小米長江產業基金芯版圖裏,企業來自張江的比例位於前列。如2020年其所投37家企業裏,10家來自張江,分別為翱捷科技、格科微、靈動微電子、瀚昕微電子、燦芯半導體、芯來科技、南芯半導體、隔空智能、思特威和泰凌微。這些企業多為IC設計廠商,產品涉及RISC-V、MCU傳感器、快充晶片以及定製化晶片等。總體上,小米長江投資的4家張江企業已經在科創板上市,即芯原股份、恆玄科技、格科微、翱捷科技。此外,納芯微也正在衝刺科創板。
2. 參投為主,上市公司形成率達到11%
具體來看小米長江投資的回報情況。由於佈局集中於晶片企業,小米長江也趕上了「硬科技投資」的熱潮,上市公司形成率較高,接近11%(投資74家,其中上市公司和已過會公司達到8家),且享受到了較高的上市估值水平。
小米長江投資的風格,跟小米類似,也是參投為主。目前從已經上市的晶片公司來看,小米長江的投資金額不超過1億元,持股比例3%左右。唯一投資過億的芯源股份,總投資額達到了3億元,持股比例達到5.55%,賬面回報5倍左右,浮盈15億元。而投資的恆玄科技,5400萬元的成本,如今已經翻了16倍,持股市值達到9.48億元,是小米長江一筆成功的投資。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長江的投資中,出現了很好倉部公司的子公司。比如,贛鋒鋰電是贛鋒鋰業的子公司,估值達到53億元;蘇州明皜是蘇州固鍀子公司,主營國產MEMS傳感器。而長晶科技和比亞迪半導體則是長電科技和比亞迪分拆出來的半導體優質資產。
與投資初創公司不同,這5筆與頭部公司相關聯的投資,小米長江所投金額較高。除了對蘇州明皜的投資金額只有4000萬元,對其他4家公司的投資都過億元,其中,對比亞迪半導體的投資達到4.5億元,後者對應估值則達261億元。
這5家公司裏面,入股時估值最高的是睿力集成,達到396億元,超過了不少二級市場的晶片公司估值。
睿力集成100%持股的長鑫存儲,是由清華系晶片公司兆易創新擔任GP,牽手合肥市政府及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簡稱「大基金」)聯合成立。
兆易創新是國內的存儲晶片龍頭,主要業務為閃存晶片及其衍生產品、微控制器產品和傳感器模塊等。目前,兆易創新的產品線包含了NOR閃存、NAND閃存、MCU、DRAM產品。
長鑫存儲主攻DRAM市場,目前,中國主要的DRAM製造廠商為福建晉華、長鑫存儲、紫光南京,但紫光南京的量產環節主要仍在台灣力晶進行,僅福建晉華與長鑫存儲為大陸自產。
長鑫存儲的技術主要源於已經破產的德國奇夢達,奇夢達是英飛凌半導體剝離出來的DRAM 晶片公司。長鑫存儲是安徽省單體投資規模最大的工業項目,目標是建成國內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首個自主研發的DRAM製造基地。目前,長鑫存儲月產能已達4萬片/月,徹底打破了國外企業壟斷。
除了重兵佈局晶片賽道,小米長江還在加速智能製造、工業自動化方面的投資,如泰治科技深耕「工業4.0」,為集成電路、LED、PCB、新材料等高科技製造業提供生產全流程的「智慧工廠」解決方案。
2018年,小米長江投資了機器人系統集成商鑫信騰。作為小米的主力檢測設備供應商,鑫信騰在小米各產線產能提供助推,是小米北京亦莊無人工廠設備供應商之一。
而在新能源汽車賽道上,小米同樣佈局頗深。如今的小米,已經不滿足於生態鏈的3個圈層,開始啟動造車。2021年3月,小米宣佈智能電動汽車項目正式立項,初期將投入100億元,未來10年投入100億美元。
在此之前,謹慎的雷軍已通過投資佈局生態圈,在各方面進行了充分的準備。
早在2013年,順為資本成為蔚來汽車的第一個機構投資者。從特斯拉到國內諸如蔚來、小鵬這些造車新勢力,小米一直在積極接觸。
而僅在鋰電池領域,小米長江精準投中了中創新航(原名中航鋰電)、蜂巢能源、贛鋒鋰電、珠海冠宇(688772)4個優質標的。目前,珠海冠宇已經上市,中創新航、蜂巢能源為獨角獸。
珠海冠宇成立於2007年,主要產品為消費類聚合物軟包鋰電池,產品主要應用領域涵蓋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智能手機、智能穿戴設備、消費類無人機等領域。
2020年,珠海冠宇筆記本電腦及平板電腦鋰離子電池合計出貨量排名全球第二,智能手機鋰離子電池出貨量排名全球第五。小米是珠海冠宇2020年的第二大客户。
目前,珠海冠宇已經登陸科創板,小米長江持有珠海冠宇3.7%股權,為其第五大股東。
贛鋒鋰電是贛鋒鋰業的子公司,成立於2011年6月13日,註冊資本21.36億元,經營範圍包括鋰離子動力電池、燃料電池、儲能電池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等。當前,贛鋒鋰電在液態鋰電池與固態電池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蜂巢能源在2018年剝離出長城汽車,目前其已在江蘇常州(20GWh+40GWh)、德國薩爾州(24GWh)、浙江湖州(20GWh)、四川遂寧(20GWh)、安徽馬鞍山(28GWh)和南京溧水(15GWh)、四川成都(60GWh)設立了生產基地,合計投資910億元,對應產能超過200GWh,達到227GWh。客户方面,蜂巢能源已經拿到包括吉利、東風等主流車企在內的25個銷售定點。據悉,蜂巢能源正計劃在科創板上市。
中創新航也已設立常州、洛陽、廈門、成都、武漢、合肥六大產業基地。其2021年規劃產能100GWh,2022年規劃產能將達到200GWh,「十四五」期間規劃產能超過300GWh。據電池聯盟統計,中創新航2021年1~9月累計動力電池裝車量位居前三,超越LG新能源,並且是全球前十中動力電池裝車量增速最快的企業。目前,其估值已超過500億元,同樣在謀求上市。
對於新能源汽車而言,鋰電池是最重要的成本構成因子,提早佈局這一賽道,將有助於小米造車成本的控制,從而繼續發揮其「高性價比」的品牌特色。
通過小米集團、順為資本、小米長江,小米系一共投資約900家企業,打造出過萬億市值版圖。在較低的盈利能力約束下,雷軍儘可能地撬動了身邊的人脈、產業與社會資源,依託生態鏈的戰略佈局,打造出龐大的生態帝國。
隨着連接的廣泛建立,以及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傳統的行業應用和服務將不斷升級。在物聯網時代,具備行業 know how、連接規模和數據智能優勢的玩家將成為最大贏家。應用層在整個物聯網產業價值鏈中佔30%~40%,是最高價值環節。小米佈局的人、家、車三大物聯網應用場景,未來或將成為小米生態系的重要盈利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