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03 : Zettelkasten卡片盒筆記法,建立知識連結網路來活用筆記

前言

在 《Day 01 : 導言 – 知識是如何形成的?》 與 《Day 02 : 你所知道的「筆記工具」,早就演化成不同的物種》 我說明了「知識」形成的理論,並且解釋了使用 Obsidian 的原因,其中最關鍵的就是「連結」。

每個人的專業知識,都是腦中的片段資訊相互連結的結果。因此要將 Obsidian 用得好,我們必須先了解如何連結筆記中的資訊內容。

那該如何有效的連結筆記中的資訊呢?這就要說到「Zettelkasten 卡片盒筆記法」的崛起了。

大約2020年初,台灣的知識社群上突然都在討論「Zettelkasten 卡片盒筆記法」。一開始我認為這個方法可能也是跟「康乃爾筆記法」、「麥肯錫筆記法」…等類似,只是在一頁 A4 紙上使用不同格式來寫筆記。

在看完「How One German Scholar Was So Freakishly Productive | by David B. Clear」後我發現自己錯了,對於此筆記法的認知應該改成:

如果說「康乃爾筆記法」、「麥肯錫筆記法」是筆記工具箱的工具,那「Zettelkasten卡片盒筆記法」是教會我們如何更好地使用筆記工具箱的方法。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了解這套方法吧!

一、「Zettelkasten 卡片盒筆記法」的由來

社會學家 Niklas Luhmann 在40年的研究生涯中出版了超過70本著作、400篇的學術論文,主題橫跨了多個領域包含社會學、生物學、數學、模控學、電腦科學,這些著作在當時(20世紀)學術界中都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為什麼 Luhmann 會這麼多產呢?我想原因你也猜到了,因為他使用了「Zettelkasten」。

Zettelkasten 是由德國社會學家Niklas Luhmann發明的方法,在德語中Zettel是卡片/筆記/紙條的意思,而 Kasten則是盒子/箱子的意思,合併起來就是卡片盒筆記法。

這個方法之所以為這麼有效,關鍵在於筆記與筆記之間的「連結」。

Luhmnn的方法是這樣的,當他有一個點子時會立刻寫在一張新的紙條/卡片上(下方均卡片來說明),這張卡片通常會有點子關鍵字、闡述點子的內容、用來說明點子的範例。

例如:卡片盒筆記法/在卡片上加入索引並建立筆記連結/社會學與生物學。在每一張卡片上會寫上與此筆記相關卡片的索引編號,例如1.點子A與1/1點子D,下方為示意圖。

二、傳統筆記法的侷限性

我們在寫筆記時最直觀的方法就是線性(linear)撰寫,如果是橫條筆記本就從左上逐步寫到右下,但這種筆記法最大的問題就是很難重複被利用。

舉個例子來說,今天我們看了一本關於「如何做筆記」的書並且在筆記本寫完筆記,3個月後我們看到另一本關於「如何學習」的書時,我們未必會記起這篇「如何做筆記」的筆記,雖然這兩者之間可能有關聯,但我們卻很難建立連結。

有一派人的做法是建立資料夾 (folder),將相關的筆記全部丟到資料夾整理,例如叫做「學習」的資料夾就包含了「如何做筆記」與「如何學習」的筆記。這個方法在初期還算堪用,但不久後就會產生新的問題 — 一則筆記可能同時有兩個以上的主題,但卻只能被分在一個資料夾中。

有另一群聰明的人馬上想到,我們可以使用標籤(tag)來解決問題,一則記事可以同時有兩個以上的標籤,這樣一則筆記就可以同時被分類成多個主題了。標籤幫助我們解決筆記定位的問題。

但好景不長,隨著筆記的數量開始增多,新的問題出現了!現在有上百個標籤存在,每則筆記可能通常有5個以上的標籤,我怎麼知道每則筆記之間的關聯呢?

不論是「資料夾(folder)」或「標籤(tag)」都無法解決筆記數量上升後產生的問題。這就像 Google 的搜尋結果是一則則的筆記,但今天我們使用「資料夾(folder)」或「標籤(tag)」進行管理,使用者只能到分類資料夾或標籤中一個個查找自己想要的資料,這聽起來就讓人非常抓狂!

這也是為什麼 Google 搜尋引擎其實是將一篇篇的網頁建立索引與連結,當使用者輸入關鍵字時Google依據相關性返回最匹配的結果網頁。

世界上的網頁、人類腦中的神經都是透過「網狀」來進行連結,要管理巨量的知識就必須依靠「網狀連結」。

三、「Zettelkasten 卡片盒筆記法」的優點

卡片盒筆記法實踐了網狀連結的精神,Luhmann在建立一張新的卡片時,都會翻開他的盒子找找看有沒有相關的筆記是有關聯的,如果有就將該張卡片的索引寫到新的卡片上,之後若是看到同張卡片時就可以透過索引找到其他相關的卡片。

下方這段影片說明Luhmann的筆記方式:

你沒看錯,Luhmann真的是用手寫的方式將一張張的卡片建立連結!其實這個做法在近幾年很紅的「子彈筆記法 」也有相似的概念,但子彈筆記法較著重在筆記本頁與頁(Page and page)之間的連結,筆記還是侷限在「筆記本」這個框架中。

卡片盒筆記法則完全打破「框架、組織」的局限性,甚至強調別把筆記使用有組織的方式整理,在卡片盒筆記法中沒有哪一篇筆記是享有特權位置的(there are no privileged positions)。

四、「Zettelkasten 卡片盒筆記法」的原則

國外研究「卡片盒筆記法」的專家與粉絲,給予新手 12 個使用原則:

  1. 原子化:一則記事只記錄一件事情 (one note should contain one idea and one idea only)。
  2. 獨立性:一則記事即使獨立也能夠被看懂,意味者每一則記事都可以被單獨移動、處理、與其它記事合併。
  3. 建立連結:每產生一則筆記都必須要和原筆記進行連結。
  4. 註解連結:連結筆記時都要寫為什麼要連結這則筆記。
  5. 說自己的話:用自己的話解釋這則筆記,不要單純複製貼上。
  6. 記下資料源:避免侵權與知道這則筆記是哪裡來的。
  7. 自我想法:在卡片中加入自己的想法。
  8. 別擔心結構化問題:卡片盒筆記法的宗旨就是打破制式結構。
  9. 加入連結頁:讓相連的筆記可以透過自己的思路串接成一篇短文。
  10. 加入總目錄頁:讓相連的筆記有Epic(總目錄)的位置可以參考。
  11. 不要刪除舊筆記:相反地,用連結筆記將舊筆記連結到新筆記,並且說明什麼舊筆記不好。
  12. 盡情地加入筆記。

    一開始看到這些原則難免頭昏眼花,但我覺得這些原則跟軟體工程師在寫程式時遵循的原則非常相似,例如「原子化」、「獨立性」…等。

有沒有感覺這樣子做筆記,就像在寫程式一樣!

一則筆記只寫一個想法、一個程式Function只做一件事情,當筆記與筆記之間是彼此獨立時,在進行管理上會變得相對單純。

五、總結

這篇文章中簡述了「Zettelkasten 卡片盒筆記法」的由來與核心精神,就算看完文章後你不打算使用此筆記方法,我認為方法中的原則是值得借鑒與應用在自己的筆記法上。

如果整篇文章要我只摘錄一句重點,那就是:建立筆記之間的連結!

至於「Zettelkasten 卡片盒筆記法」該如何實做呢?你可以像 Luhmann 真的使用卡片與櫃子 ; 又或是使用自己熟悉的數位筆記工具,例如 Evernote, Notion 的「建立連結」功能。

接下來的文章,我將會分享使用 Obsidian 實作「Zettelkasten 卡片盒筆記法」的方法。

有興趣閱讀更多「卡片盒筆記法」的人,歡迎來 PM 的生產力工具箱 看看 !

Click to rate this post!
[Total: 0 Average: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