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為何突然解體?戈爾巴喬夫在接受採訪時,給出了準確的答案

由 劉朝勳教授 發表于 娛樂2022-03-02

在上個世紀,世界上曾出現過一個超級大國,那就是蘇聯,其全盛時期曾擁有2.8億人口和22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無論經濟還是軍事,都足以匹敵美國,同時以他為中心集合了50多個國家,建立起了龐大的東方陣營,可就是短短二十年,他就迅速從最巔峰走向衰落,最後以解體告終。

有人認為蘇聯解體的主要原因在於畸形的工業佈局,以及紛雜的民族政策,甚至還有人認為是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的改革導致解體。外界可以說是眾說紛紜。但拋開歷史迷霧,那個年代進行改革的國家不只有蘇聯一個,所以對比之下,或許更能看清蘇聯解體的真相。

中美兩國都在冷戰後期,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並且都取得了不菲的成就,有這麼兩個成功的例子在前,為何卻單單是蘇聯失敗了呢?並且還輸得徹徹底底。

蘇聯僵化的體制,以及其本身存在缺陷

我們都清楚蘇聯是社會主義國家,強調集體主義,吃大鍋飯,儘管在前期給蘇聯經濟和工業的騰飛創造了基礎,比如蘇聯方便集中人力物力進行工業化建設。但當蘇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後,這就導致了一些不合時宜的問題出現。

蘇聯最後一位領導人戈爾巴喬夫在此前接受《獨立報》採訪時,直接表明在蘇聯解體這個問題上,他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同時他也表示蘇聯的解體很大原因在於社會割裂,而一個國家或一個團體存在的標準,是人們對這個體系的認同感,如果沒有這些,必然會導致整個群體分裂。

其實在蘇維埃建立之初,開國領袖列寧就對這個問題反覆思考過,列寧認為所謂的集體公有制只是暫時行為,而社會發展的基礎必須保證物質刺激和個人利益,只靠熱情和主動,以及人民的覺悟,這種模式不會長久,也因此在蘇聯建國前期曾以租讓企業的形式,允許發展私人貿易,而這種經濟制度對穩定當時的政局,恢復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列寧在臨死前,曾經說過這樣的話,“社會主義制度目前也不過只是處在實驗階段。”但在列寧去世後,新生的蘇維埃面對外部絞殺,一直處在危急存亡之中,而集體主義無疑是應付當時局面的最好手段,但隨著蘇聯在多個五年計劃的快速發展下,無論軍事還是經濟實力都漸漸追趕上美國時,體制僵化問題自然而然的就開始出現了,沒有了外部巨大壓力,曾經壓下的內部矛盾,爆發只是時間問題

艱難的改革

在戈爾巴喬夫當政以前,就有一種叫“謝基諾試驗法”的模式曾經流行於蘇聯的企業,在當時這不過還只是一種承包關係,根本牽扯不到所有者的形式,而正是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勞動的熱情,提高了生產效率。

以經濟專家和務實派著稱

柯西金提出擴大企業的經營獨立性和主動性,用價格、獎金、利潤、貸款等手段,加強對生產的經濟刺激,國家只需要下達必要指標,而其他的管理歸於企業,使每個員工和企業的命運連在一起,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原來呆板的“條狀”管理被更具有人性化的“塊狀”管理所取代,而正是因為柯西金的改革,使蘇聯的綜合國力在勃列日涅夫時期達到了巔峰。

當戈爾巴喬夫還在斯塔夫羅波爾邊疆區工作時,就以“謝基諾試驗法”和柯西金改革相結合,再加上農業體系中的獎金制度,將“涅維諾梅斯基”化工廠作為試點,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戈爾巴喬夫當政後,面臨著更多的問題需要解決,雖然在改革初期,使很多人富了起來,但卻沒有得到蘇聯社會各界的認可,那些農場主、合作社開辦人以及工廠承包人在獲得大量財富的同時,他們管理下的工人和農民自然也受益頗多,似乎形式一片大好。

可當時更多的卻是,外界對他們的質疑,不僅是普通蘇聯民眾,連國家機關對改革先行者的行為都極其反感,最後連承包工程活動的先鋒人物胡佳科夫,都被他們以各種理由,羅織罪名投進了監獄。其後,“謝基諾試驗法”更是被蘇聯頑固的官僚體系視為洪水猛獸,他們不遺餘力地為這些改革先行者設定障礙。

在那個計劃為主的年代,物資供應都被國家死死把控,這些改革先行者不僅得不到貸款,連修建廠房的建築隊都租不到,為了尋找建築材料,他們只有鋌而走險,把手伸進了黑市,而這些正是那些蘇聯官僚希望看到的。

於是一批批優秀的改革者被投進監獄,蘇聯自下而上的改革方式,就這樣被蘇聯的官僚集團扼殺掉了,正因為看到這些,戈爾巴喬夫不得不把目光投在政治改革上。

而蘇聯最重要的問題,則是國家在大力發展重工業的同時,卻導致了自己的輕工業嚴重失衡,一個全世界頂尖的工業強國,卻滿足不了本國民眾最基本的吃穿住行需求,相對於美國來說,同樣花了一樣的錢投入到軍備競賽中,卻沒有出現這樣的問題。

蘇聯為何不學中國式改革?

戈爾巴喬夫在《真理報》的採訪時,當記者問到有很多人認為您在推行改革時並沒有經過深思熟慮,認為我們當時應該走中國式的道路,為何蘇聯當時沒有學習中國式改革?

對此,

戈爾巴喬夫的回答是蘇聯當時對待變革的態度有很大不同,因為中國有自己保守的一面,且雙方國情不同。而蘇聯當時已經“病入膏肓”,急需進行更大的變革刺激。但結果卻是顯而易見的。

我們都知道,中華文化具有極強的包容性,外來文化可以很好地融入進中華文明圈,而不是衝擊本國的思想。從政治上來看,從沒有外國人能夠直接干預中國的決策。可是對蘇聯來說,特別是戈爾巴喬夫改革後期,竟然飢不擇食地選擇採用了歐美專家的“休克療法”,這無疑是一個敗筆。

對待變革,我們一直持續對經濟以及配套的經濟制度進行改革,以使其更加適應經濟發展形勢,同時對待改革我們有一個長遠規劃,且擁有持之以恆的決心和力量去推動。所以我們能迅速完成原始積累,實現經濟的快速起飛。相對的蘇聯方面,卻是如無頭蒼蠅一般,四處亂撞,經濟、農業、科技、教育、輿論等方面多方進行試探,一旦受阻不想著解決問題,反而是往回縮,最終導致啥都沒有解決,反而使國家發展越發困難。最後改革上一事無成的戈爾巴喬夫政府將矛頭對準政治,導致蘇聯完全崩塌,可以說記者提問稱蘇聯的改革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很是應景、總結也十分到位。因為戈爾巴喬夫的改革邏輯完全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方式,缺乏連貫性。

另外就是

戈爾巴喬夫及其領導團體,缺乏管理能力和強硬的手段來應付國內錯綜複雜的局面,他們只能在政治上妥協,來滿足各方的利益,這就導致一個想讓各方都滿意的政府,最後卻讓各方都不滿意。

而反過來看中國,自始至終進行的都是經濟改革,在穩定的前提下,一切都向好的方面轉變,蘇聯則不同,摧毀這個龐大帝國面對的絕對不僅僅是經濟問題,那時的蘇聯對當時的中國來說仍舊是讓人羨慕的地方,免費的教育和醫療,在再加上幾乎免費的住房,但是固化而腐敗的官僚階層和上層精英們,早就背棄他們曾經的信仰,當個人利益凌駕於國家利益之上時,這個共同體自然就走向了崩潰。

不同於蘇聯,中國自始至終都認為只有自身的實力才是自身安全的保障,從不相信西方國家的保證和承諾,而蘇聯乃至沙俄時期與歐洲各國的若即若離,使他們更容易從內心更親近於西方各國,乃至最後將國家的希望,放在了歐美各國的援手上。

除了戈爾巴喬夫外,葉利欽的背叛無疑是壓倒蘇聯的最後一根稻草,葉利欽天真地認為美國會像支援德國和日本一樣,實現俄羅斯的經濟復甦,但是事與願違,當蘇聯倒下的時候,主動權早已經不在自己的手上了。戈爾巴喬夫曾經說過,他自始至終從未想過以暴力的手段來解決問題,一切都要透過民主的途徑,可是對於蘇聯這種需要政治強人才能維持穩定的政體來說,這才是最致命的。

如果戈爾巴喬夫再強硬一些,如果他的前任不是接二連三的病逝,如果蘇聯的精英們多考慮一下國家利益,結果或許就不是這個樣子了,但歷史沒有如果,蘇聯的解體是一個偶然,同時也是一個必然。

Click to rate this post!
[Total: 0 Average: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