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類筆記?一套簡單又通用的分類架構 — PARA
Published in
PM的生產力工具箱
·
13 min read
·
May 30, 2021
前言
這篇文章要介紹一套簡單、能夠提升行動力與產出成果的筆記分類架構 — PARA,分別是代表了:
- Projects
- Areas of responsibility (下方講解均簡稱 Area)
- Resources
- Archives
這套架構是由生產力專家 — Tiago Forte 所提出,有以下 5 點特色讓我覺得很棒:
- 泛用性:適用在任何型態的資源,你不但可以用在筆記軟體、也可以用在雲端硬碟、個人電腦的檔案分類。
- 行動性:筆記不再只是死板的資訊,而是可以讓你知道下一步的行動是什麼。
- 產出導向:分類的目標是提升你的產出能力。
- 可縮放性:可以讓你依據需求調整檢視筆記內容的顆粒度,可以快速總覽也可以深入細節。
- 機動性:可直接從既有的筆記開始使用,不需要大幅顛覆整個既有的筆記系統。
以上的特點有經過我自己的理解稍加修飾,翻譯成更好理解的說明。
圖片來源:《The PARA Method: A Universal System for Organizing Digital Information》
這篇文章主要介紹:
- 為什麼我覺得 PARA 架構好用
- PARA 這套架構如何運作
- 我使用 PARA 的心得
詳細細節請參考原文。
此篇內容主要參考《The PARA Method: A Universal System for Organizing Digital Information》by Tiago Forte。
一、為什麼我覺得這套架構好用?
在採用 PARA 架構前,我們必須先瞭解「筆記/文件/檔案分類」會遭遇的問題,才能體會 PARA 的價值。
1. 整理筆記時一定會碰到的難題 — 怎麼分類?
不論在文件、筆記或是檔案的分類上,我們都會碰到同樣的難題:「我該如何分類?」
這個議題我曾在《如何對文件及筆記進行編碼分類?結合六個領域的知識來整理筆記》的「管理諮詢」中提到分類原則:
若我們將 MECE 理論 套用到筆記分類、文件分類上,就是確保分類之間不要互相重疊,且每種類別都要涵蓋。
原理是這樣說,實際上在用的時候只要抓大原則即可。我們要注意:1. 最上層的分類以 4–7 個為極限,愈多對於訊息處理愈不利。2. 當分類太多的時候,要將同類主題進行合併。3. 先用樹狀圖或列點紀錄,再對筆記系統進行分類。
當時我建議對筆記系統採取「每層 4–7 個主題」的分類方式,只要該層級超過 7 個主題就要進行分層,最後可以得到一個文件/筆記的樹狀結構 (下方為示意圖)。
筆記架構分層
2. 採用「主題」分類筆記時會碰到的問題
這套架構我使用了大約 2個月的時間,我逐漸發現一個嚴重的問題:「這套架構無法讓我產生有效的行動」。
什麼意思呢?
事實上我們寫下的筆記,只有少數的筆記我們會花時間更新與維護 ; 而大多數都不會再被看第二遍,更不用說在上面記錄待辦清單、思考過程。
例如最近老闆叫你對 A 專案進行規劃,於是你會建立一則「A 專案」的筆記,透過 釐清專案目標、拆解行動清單,逐步推進專案進度。
也就是說:
「A 專案」筆記會比其他筆記的「行動性」來得高,它能夠讓我們產生行動。
3. 多數的筆記不具有「可行動性 (actionable)」
你可能會好奇:對筆記進行「主題分類」,沒辦法讓筆記具有「行動性 (actionable)」嗎?
答案是:很難做到。
以我自己舉例:
我在年初透過 OKR 規劃了一整年的個人專案,範圍包括了增進和家人間的關係、提升自己的職涯技能、精進自己的個人嗜好與興趣…等。每個專案又可以拆分成數個子專案,例如在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上:
- 舉辦 5 場專業技能分享講座
- 考取 PMP 證照
- 學習 5 堂跟自己專業有關的線上課程
...
這麼多的子專案同時進行,我必須藉由多則不同的筆記來管理規劃與進度。
然而人的專注力是有限制的。在現實生活中,我一段時間 ( 2–3 個月) 只能專注在 1–3 個子專案,其他的子專案筆記可能 1 個月都不會開啟一次。
此時舊的筆記分類方式就出現了問題…
如果我單純按照「主題」的方式來分類筆記,當我要尋找這 1–3 個子專案的筆記時,就會變得非常麻煩。
例如我要找「PM 技能分享講座」的相關筆記時,我必須到「商學」>「產品管理」>「PM 技能」去找,整個步驟非常冗長 ; 而其他在「商業」分類下的主題筆記,例如 「產業分析」、「經濟學」…等就不這麼重要。
4. 讓筆記幫助我們變得更有「行動力 」
那該怎麼辦呢?
我們不妨轉變思考,將與專案相關連的筆記直接放在一起即可。
例如我將「PM 技能分享講座」當作是一個專案資料夾,並且把相關的主題筆記 (例如「PM 技能」、「專案管理」、「時間管理」…) 都放到該資料夾下,未來尋找筆記就變得有效率許多。
這告訴了我們一個重要的筆記分類原則:
將具有「可行動性」的筆記放在一起,就能大幅地提升我們的行動力。
而這也是 PARA 分類架構最大的優點。
二、PARA 這套架構如何運作
先看一張 Tiago Forte 解釋 PARA 的圖片:
圖片來源:《The PARA Method: A Universal System for Organizing Digital Information》
他將筆記分類拆分成 4 大塊:
- Projects (專案):指那些「有時限」以及為了「產出特定成果」的工作,通常是為了達成某個目標 (goal)。
- Areas of responsibility (領域):指那些需要你長時間關注的領域,依據每個人專注的領域而有所不同。
- Resources (資源):指那些你感興趣的主題、嗜好。
- Archives (封存):不屬於以上 3 類,通常是已經做完的專案、不再做的專案、自己覺得沒興趣的主題
這樣看可能還是很模糊,我們對每一塊進行舉例與說明。
1. Projects (專案)
指那些「有時限」以及為了「產出特定成果」的工作,通常是為了達成某個目標 (goal)。
在 PARA 架構中,Projects 是最具有「可行動性 (actionable)」筆記。
例如「在 2021 年舉辦 5 場專業技能分享講座」,就是一個很明確的專案。它包括:
- 有時限:1 年內
- 產出特定成果:舉辦 5 場講座
- 達成目標: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
放在筆記軟體中,就是在「Projects」筆記本下方。下圖是 Notion 的示意圖。
請留意:每種筆記軟體的系統架構都有些不同,這邊我們只要了解具有專案性質的筆記就放在「專案」的資料夾下方即可。
「有時限」以及為了「產出特定成果」的工作筆記,就放在「Project」資料夾下
2. Areas of responsibility (領域)
指那些需要你長時間關注的領域,依據每個人專注的領域而有所不同。
這個分類就是我們常說的「主題」。跟 Project 比起來,被分類到 Area 的筆記特性為:
- 沒有時間限制
- Area 的層級永遠會在 Project 下方
- 「可行動性」比 Project 來的低
例如閱讀、寫作、課程講座、健康、個人資料、另一半筆記…等,我們對這些主題很關注,但沒有限制自己要在多久時間內完成這些主題,它們沒有完成的時間限制。
我的 Area 分類筆記主題
Tiago Forte 用一張圖表示這樣的概念:「Product X launch (發布 Product X)」是一個 Project,這個專案是在「Product Development (產品開發)」之下。
也就是說:Projects 的層級永遠會在 Areas 下方。
Project 與 Area of responsibility 的關係,圖片來源:《The PARA Method: A Universal System for Organizing Digital Information》
值得一提的是:
這些我們關注、但目前沒有「可行動性」的 Areas 筆記,如果有一天個人目標中新增相關的 Project,可以立刻當作參考資料快速推動 Project。
例如你長期關注「財務報表」這個主題,時常會收集相關的研究、文章、書籍。
近期公司內部舉辦「財務」相關的讀書會,剛好指派你準備一個相關的主題,此時「財務報表」Area 的參考資料,立刻就能成為「準備讀書會」這個 Project 的參考資料,幫助你更快地完成工作。
這就是將 Projects 和 Areas 筆記分開的好處。平時沒有需求,你可以花比較少的時間維護 Areas 的筆記,將精神放在 Projects 的筆記更新上。但是當有需求時,馬上就有現成資料可以參考。
3. Resources (資源)
指那些你感興趣的主題、嗜好,但跟自己關注的領域不一定有關。
Resources 的「可行動性」比 Projects 和 Areas 還要差,通常看到相關資料都是先收集起來當備用。
以我來說,咖啡、專案管理、音樂、設計、魔術…是我感興趣的主題,但跟我目前關注的領域沒有關聯。
要判斷一則筆記該歸類在 Areas 或 Resources 的原則有 2 個:
1.關注程度
問問自己,這則筆記所屬的主題,是我目前有花時間好好研究與關心的嗎?如果有,那就分類到 Areas ; 如果沒有,則放到 Resources 之下。
例如「魔術」是我維持長達 10 年以上的興趣,但是目前我並沒有花太多時間研究,因此相關的資料我就會放到 Resources 之下。
2.隱私性
這則筆記的內容是否私密只能讓自己看見?如果是,那就分類到 Areas ; 如果不是 (可以分享給其他人),那就放到 Resources。
例如「專案管理」是我非常關注的主題,但內容不是只有我可以看到,且多數時候我會分享給其他人看,因此相關筆記就可以放到 Resources 之下。
4. Archives (封存)
不屬於以上 3 類,通常是已經做完的專案、不再做的專案、自己覺得沒興趣的主題
Archives 是 PARA 中「可行動性」最差的項目,通常被放到 Archives 下的筆記都不具有「可行動性」,只是當作資料留底。
什麼樣的筆記會被放到 Archives 之下呢?
通常是:
- 已經做完的專案:專案做完了自然就不需要再關注
- 不再做的專案:因為某些原因而不需要做的專案,也不需要再被關注
- 自己覺得沒興趣的主題:如果曾對某一主題有興趣,但後來確定有很長一段時間再也不會研究了,就可以放到 Archives。
5. PARA 之間的關係
要特別留意,PARA 架構中的筆記是隨時可以進行轉換的。也就是說:
- Projects 筆記會因為沒有時間限制,轉變成 Areas ; Areas 中的筆記也可以因為需求轉變成 Projects 筆記。
- Areas 筆記可以因為近期太多心力關注,轉移到 Resources 筆記下 ; Resources 的筆記能夠因為近期突然感興趣,轉移到 Areas 下。
圖片來源:《The PARA Method: A Universal System for Organizing Digital Information》
三、我使用 PARA 的心得
我在文章的一開頭提到了 PARA 的 5 個特點:
- 泛用性:適用在任何型態的資源,你不但可以用在筆記軟體、也可以用在雲端硬碟、個人電腦的檔案分類。
- 行動性:筆記不再只是死板的資訊,而是可以讓你知道下一步的行動是什麼。
- 產出導向:分類的目標是提升你的產出能力。
- 可縮放性:可以讓你依據需求調整檢視筆記內容的顆粒度,可以快速總覽也可以深入細節。
- 可立即開始的:可直接從既有的筆記開始使用,不需要大幅顛覆整個既有的筆記系統。
就這 5 個特點分享我的使用心得。
1. 泛用性
PARA 不只可以用在筆記軟體 (Notion),就連雲端硬碟 (Google Drive)、Gmail (標籤分類) 都可以使用。
Notion 中套用 PARA 架構
在 Gmail 中套用 PARA 架構
在 Google Drive 套用 PARA 架構
2. 行動性
以 Notion 為例,我可以開啟 Project 這個分類,就知道自己應該專注在哪些專案筆記上。
Project 下的專案筆記
3. 產出導向
同樣以 Notion 為例,在 Project 下的每個 Page 都是為了產出特定成果的。
例如以「反省日記」為例,其產出成果就是每一天的自我反省與下一步行動。(模板概念是參考《晨間日記的奇蹟》)
「反省日記」紀錄每一天的自我反省與下一步行動
4. 可縮放性
PARA 架構可讓我們依據需求,用「快速總覽」或「深入細節」的方式來瀏覽筆記。
第一層只有 Project, Areas, Resources, Archives 4 個項目,如果需要觀察目前自己的關注的主題,可再展開檢視。
可依據需求縮放檢視
5. 機動性
這是我認為 PARA 最棒的特點:不論你原先的筆記分類如何,都可以立刻開始套用 PARA 架構。
觀察這篇文章的 Notion 截圖,你可以發現 PARA 下方的分類看起來還是很凌亂。原因是這些分類是我在《如何對文件及筆記進行編碼分類?結合六個領域的知識來整理筆記》時採用的分類,目前套用 PARA 架構後還沒有做大幅度的修改。
其實就算不一次修改到位也沒關係,因為 PARA 架構最大的特色是區分「可行動性」,最重要的就是 Project 下的筆記,其他 ARA 下的筆記相較就沒這麼重要。
因此我只要專心顧好 Project 下的筆記即可,其他類型的筆記有空再做調整,不需要強迫自己馬上修改。
四、總結
這篇文章快速地介紹了 PARA 這套筆記架構,推薦給不知道如何分類筆記的朋友。就算你已經有自己的分類方式,但想要讓自己的筆記更有行動力,也可以採用 PARA 的架構做分類。
“趕快打開你的筆記軟體、Email 軟體、雲端硬碟,試試看 PARA 架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