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前 Apple Car 核心工程師:自動駕駛才是主角!「這些」供應鏈很快迎來重要客戶
2020 年終,市場傳出蘋果推出電動車的時程,震驚業界。曾在蘋果自動駕駛部門擔任要職,現任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王傑智就指出,蘋果就是準備來打破大眾的認知,進而顛覆市場。
「蘋果造車是未雨綢繆的布局,也是蘋果所有技術收斂出口,」王傑智認為,雖然蘋果的手機產品愈來愈貴,毛利愈來愈高,但實際的銷售量卻不斷衰退,因此,蘋果需要尋找下一個公司成長的動能,「考慮到一輛車的利潤、全球需求量,以及加乘起來的潛在利益,這是遠比智慧型手機規模更大的市場,蘋果自然也要及早卡位。」
同時也擔任工研院機械與機電系統研究所數位長的王傑智強調,雖然蘋果的最新動態讓外界關注的焦點都擺在電動車,但其實自動駕駛其實才是主角。誠然,特斯拉的自動駕駛以及後續的改進版 FSD(Full Self-Driving)讓眾人一窺自動駕駛的奧祕,但專家都能看出,特斯拉的自動駕駛技術,還有很多不足之處。
目前市面所有的自動駕駛技術,或者是駕駛輔助技術,不只還是需要人類介入,且人機互動方面也算不上友善,這種體驗缺點讓自動駕駛還是難以被大眾接受(編按:Waymo 已在鳳凰城提供沒有安全駕駛員的完全無人自駕計程車服務)。這好比當年智慧型手機只有難用的 Windows Mobile,大家只能邊用邊抱怨,而蘋果 iPhone 一推出,新穎又完整的使用體驗馬上橫掃千軍,重塑整個手機產業。
換言之,蘋果就是準備來打破大眾的認知,進而顛覆市場。電動車上游業者也指出,蘋果在技術研發領域往往有好幾套備案同時進行,智慧型手機如此,汽車也不會例外。
王傑智指出,蘋果正積極尋找可用的現成方案。自啟動造車計畫後,截至 2020 年底,蘋果總共收購了近 30 家 AI 公司,其中有許多與汽車、自動駕駛高度相關。據了解,蘋果已經嘗試過許多套電動車技術發展方案,未來也可能透過更多收購來解決技術問題。
不斷併購,吸技術也吸人才
「蘋果的併購概念,通常都是為了吸收技術與人才,」王傑智點出關鍵,台廠常見為了增加市占的併購形式,反而在蘋果相當少見。蘋果併購作為的目的,幾乎都是為了要補足自己在某些方面的不足而進行併購;蘋果的邏輯就是,要從根本去提升競爭力,而不是只在意短期的市占表現。
從蘋果近幾年的收購就可發現,大多數的併購都集中 AI 視覺辨識技術方面,而 2019 年更收購新創公司 Drive.AI。此外,由於未來的自動駕駛少不了先進通訊的能力,因此蘋果也透過收購英特爾的基頻部門,全力打造自己的基頻晶片,配合蘋果在自主晶片與作業系統以及相關軟體的研發,加上 AR、VR 技術布局,整合起來就是一套自動駕駛的完美樣貌。
王傑智強調,蘋果是個封閉系統,從軟體、硬體設計,甚至晶片與電池方案,多數可能都將是由蘋果自行打造,既有的供應鏈業者大概只能在這塊市場大餅旁撿些碎屑吃。
因此王傑智建議,供應鏈廠商應該把目光轉往台灣正在發展的自動駕駛體系。台灣已經是特斯拉重要的供應鏈所在地,未來隨著蘋果、亞馬遜的造車計畫逐步實行,以及傳統汽車業者的電動化需求,這些供應鏈很快就會迎來更多家重要客戶。
事實上,包含和大、貿聯、和勤與富田等電動車概念公司,都已經開始進行擴產動作。當然,這些擴產並不是為了蘋果而準備,畢竟離蘋果電動車上市時間還相當遠,而是為因應包括特斯拉在內的全球電動車的需求爆發。
▲ 鴻海電動車平台將打造成電動車產業的 Turn-key。(Source:鴻海)
根據統計,2020 年的全球電動車銷售量年增近兩成,接近 240 萬輛,其中特斯拉占 18%。展望 2021 年,全球電動車銷售量增速將達 36%,大約 326 萬輛。相較於電動車的高成長,2021 年全球汽車銷量將約僅略增 7%。
但王傑智也點出,台灣電動車零組件供應業者雖完整,但還缺乏一個實際上可以統合這些供應鏈的上游。他表示,好比最早智慧型手機是只有少數工廠才有能力製造的產品,但聯發科從一個晶片供應商轉變成類似系統業者的角色,也為智慧型手機產業帶來變革,大幅降低了智慧型手機的生產門檻。
一站式服務崛起,電子 5 哥積極搶市
王傑智強調,台灣電子 5 哥都在朝這個方向前進,藉由這些代工業者的努力,未來想要生產銷售電動車的業者,都可以透過一個平台來達成設計、建構客製化電動車產品的目的;就好比聯發科的一站式服務(Turn-key)提供智慧型手機的標準平台,但同時擁有客製化的彈性,讓想進入相關市場的大小業者都能夠找到自己的產品定位。
包括鴻海、和碩、緯創、廣達、仁寶等也都在電動車或自動駕駛方面深耕已久,但仍屬小規模的特定範圍系統代工。王傑智表示,目前看起來鴻海的企圖心最強,MIH 電動車開放平台也最符合當初聯發科力推的一站式服務的概念。未來,這種營運模式若能成功,不僅將衝擊台灣車用電子的供應鏈生態,甚至可能是主導電動車市場發展的最關鍵一步。
(本文由 財訊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