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比較:日文韓文比一比:星期一到星期日的說法有多像?
日文跟韓文其實有許多共通、相似的單字,也常有很多人説日文韓文很相似,其實是有歷史原因的,本篇文章先解釋韓文、日文有共同相似單字的原因,在進入正題,比較日文韓文的星期一到星期日的說法,並說明一星期七天的稱呼之歷史來源。
韓文與日文有共通的相似單字原因?
基本上日文和韓文會擁有大量的共同詞彙原因有二,第一是:古代韓國日本都受到中國文言文影響,從中國輸入大量詞彙,而且兩者都保留中國古音。第二是:大量日本翻譯西方現代科學、科技的專業名詞,透過日本殖民韓國時引入韓國,遺留到現在。
日文星期一到星期日的說法
日文中星期一到星期日的說法如下,前方為漢字寫法,括號中的平假名為標音。
- 月曜日(げつようび)
- 火曜日 (かようび)
- 水曜日 (すいようび)
- 木曜日 (もくようび)
- 金曜日 (きんようび)
- 土曜日 (どようび)
- 日曜日(にちようび)
韓文星期一到星期日的說法
- 월요일(月曜日)
- 화요일(火曜日)
- 수요일(水曜日)
- 목요일(木曜日)
- 금요일(金曜日)
- 토요일(土曜日)
- 일요일(日曜日)
韓文中星期一到星期日的說法如下,基本上在韓國廢除漢字前漢字表記的寫法都是和日文一樣的,但現在韓文改用諺文書寫,所以就看不出來相似度了。日文現在用的漢字是「常用漢字」有對部分字型進行省略、簡化,所以和繁體的寫法有些差異,韓國(南韓)沒有漢字省略的政策,只是不再日常生活中使用了。
韓文與日文為什麼星期一到星期日的叫法相同?
基本上日文和韓文採用的是同一套翻譯,主要原因應為日本殖民韓國,將一星期這七天的稱呼方式引入韓國當中,沿用至今。但日本為什麼會這樣翻譯或稱呼一星期,就是很複雜的歷史故事了。
這一套翻譯的來源十分複雜,因為中國古代就有「七曜」的概念,「曜」其實是文言文,「七曜」指的是重要的七個星體,在漢朝的黃帝內經中就寫道「
九星懸朗,七曜周旋
」,而在更早的漢朝之前,《尚書 舜典》則記載「
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
」,唐朝孔穎達也認為七政就是七曜,是七顆行星(以現代科學來說,太陽日是恆星,月亮是地球的衛星,剩餘五星才是繞太陽轉的恆星,這裡只是使用便宜稱呼),「
七政,其政有七,於璣衡察之,必在天者,知七政,謂日月與五星也。木曰歲星,火曰熒惑星,土曰鎮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
」,雖然有人對孔穎達的看法不認同,覺得七曜不是七政,但如果以孔穎達是對的,中國確實很早就有觀測七曜(七政)七顆行星的概念,不過中國雖有觀測行星的習慣,七曜似乎沒有具體放在曆法中,對應一週七天,直到清朝後才開始將時間概念、曆法全面西化。
將視角移往歐洲,日文韓文這一套稱呼方式,是用行星加上日,來稱呼一週的七天,和歐洲拉丁文和許多歐洲語言的稱呼方式吻合。拉丁文中稱呼七天的方式如下:
dies lunae (意思是月亮的日子)
dies martis(意思是火星的日子)
dies mercurii(意思是水星的日子)
dies iovis(意思是木星的日子)
dies veneris(意思是金星的日子)
dies saturni(意思是土星的日子)
dies solis(意思是太陽的日子)
結論
所以具體原因應該是,日本的遣唐使先從中國文言文詞彙中獲得了「七曜」的稱呼與概念,接著,日本明治維新時,引入西方的曆法時,將文言文的詞彙直接套用在拉丁文翻譯上。所以具體的歷史緣由是,古羅馬受到古代巴比倫影響,巴比倫將七天定為一週,並讓每天都有不同星球守護神,這套概念傳入古埃及,而亞歷山大建立的希臘化王國又受到埃及文化影響,形成文化大熔爐,最後古羅馬也從埃及繼承了這個概念,而因為拉丁文的影響力,使得許多歐洲語言都用此法命名,而羅曼語系本身就是口語拉丁文的後代變體,所以也都採取這樣的稱呼,只是有些為差別,例如法文受基督教影響改稱星期日為主日(dimanche)。
而網路維基百科等認為七曜稱呼一週的概念,是從印度傳入唐朝,再傳入日本、韓國,甚至百度百科寫七曜稱呼一星期是中國的古代概念,似乎都沒有直接的歷史文獻證據,所以本文不討論這兩種說法。
ー記事をシェアする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