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神奇的大腦 你未必知道的五個事實

2018年7月25日

圖像來源,Alamy

大腦對於生命之重要毋庸置言,腦死亡意味著一個大活人變成了機器控制的植物人,”腦子壞了”可以指某人思維混亂,行為不合常理,也可以是醫學診斷的一種通俗說法,腦子某個部位受了損傷。人的理智與情感,左膀右臂,中樞控制就位於大腦。然而,它迄今仍屬於人類知之甚少的事物之一。

下面是關於人類大腦的五個你未必了解的事實。

1. 成長的煩惱和痛苦

家有少年/小女初長成?孩子進入叛逆的青春期了。煩惱屬於你,痛苦或許屬於你父母及周邊的人。

為什麼十來歲的少年少女經常被人搖頭嘆氣地”妖魔化”?這不是平白無故,也不能全怪他們。

翻史料可以發現,最早把青春期”妖魔化”的是蘇格拉底時代的老祖宗。

英國一位學者,莎拉-簡恩·布萊克默爾(Sarah-Jayne Blackmore)專門寫了本書,試圖為這個困擾了人類無數年的問題找到答案,為後人解惑。《創造自己:青春期大腦的秘密生涯》(Inventing Ourselves: The Secret Life of the Teenage Brain)。

她的觀點歸納起來大致是這樣:進入青春期後,人的大腦開啟了一輪深度和廣度都空前的生長發育,期間主要特徵是極富創造力,同時極其敏感脆弱,容易受傷。

她認為,處於這一特殊時期的大腦需要呵護和讚賞。

研究表明,10歲到19歲期間,各種令旁人撓頭、搖頭、捂腦袋的行為逐日增多,大致在19歲時登峰造極,然後曲線掉頭下行。

關於青春期少男少女的各種論述數不勝數,也有從不同角度的解釋,包括進化論和荷爾蒙。

值得一提的是,老鼠和猴子也有類似的”青春期症候”。

圖像來源,Alamy

圖像加註文字,

菲尼亞斯·蓋奇是人類醫學史上的奇蹟之一,對腦神經科學做出了無可替代的貢獻

2. 「腦子壞了」

腦子壞了,腦損傷,未必會要了你的性命,但改變你的行為是大概率的結果。

1848年,負責在鐵路鋪設工地爆破岩石的菲尼亞斯·蓋奇(Phineas Gage)遭遇了改變他人生的離奇事故,事故和他都被載入了醫學史。

當時他正在用鐵棍填塞炸藥,炸藥被火星點燃爆炸,鐵棍飛起,從顴骨下方扎入並穿透他的頭顱,從眉骨上方穿出。他沒死,事後還活了13年。醫學史上稱之為”十大起死回生事件”之一。

蓋奇大難不死,出院後除了一隻眼失明,頭骨有個洞,人們發現他走路、說話和日常起居都沒受什麼影響,但了解他性格和為人處事特點的人注意到,他”不再是以前那個蓋奇”。

原來的他能力強,效率高,思維敏捷、謙和有禮,後來的他則性情急躁,既固執任性又反覆無常、優柔寡斷,缺乏計劃,有始無終,雜亂無章。

他對現代醫學做出了無可替代的貢獻——科學家們通過他的案例得以辨別大腦不同區域的司職,確定對這片區域的損傷會導致行為改變。

圖像加註文字,

「記憶宮殿」曾出現在《神探夏洛克》(Sherlock)裏,但其實作為一種鍛煉記憶的方法由來已久。

3. 記憶三種

人有兩種記憶。對嗎?不對。

科學作家海倫·湯姆森(Helen Thomson)在《難以想像:探秘世界最離奇的大腦》一書中提出,人腦的記憶有3種,或者說記憶有3個階段:

感性記憶:進入大腦的第一階段。視、聽、嗅、味、觸覺進入大腦,形成感官記憶,轉瞬即逝,但足以幫助大腦對所處環境形成一種即時的感覺。

短期記憶:承載當前正在思考的內容,據說容量有限,頂多能把7項內容記住15-30秒。

長期記憶:令人思想得以穿越時空回到過去,並幫助人們處理消化過去的經歷,對周圍環境做出判斷,並由此預測未來。

湯姆森的書裏提到一個案例,一個叫吉爾·普萊斯的女士可以記住自己有記憶以來每一天發生的事,醫學上叫”超憶症”,屬於病態。

但沒這個病的普通人也可以通過一些辦法來改進自己的記憶,比如書裏提到的營造一個”記憶宮殿”。

看過BBC電視劇《神探夏洛克》(Sherlock)的人可能記得這個說法,但它本身由來已久。很早以前就有這種鍛煉記憶的方法:想像有那麼一幢房子,然後想像自己在房子裏穿越走動,邊走邊把自己想保留的記憶放在特定的地方。

形像思維有助於改善記憶。

圖像來源,Alamy

4. 超級自癒能力

一直以來人們都被告知,你的腦子啥樣是天生的,線路是父母決定的,包括細胞數量和神經迴路等。

但是,研究發現這不是事實。至少不是全部事實。

大腦其實具有自我改變、更該線路、自我療傷的神力。有個名稱,叫”神經可塑性”。

正是因為這種”神經可塑性”,大腦得以學習新技能,並重新分配新的腦細胞。

證據不難找。中風病人恢復期間大腦發生的變化,甚至癮君子戒毒前後的神經迴路對比,都可以提供不少證據。

研究顯示,如果5歲前腦神經受損,則大腦自我重組的能力更強。

圖像來源,bbc

5. “鏡像神經元”和同感共鳴

沒有”鏡像神經元”,也許我們無法對別人的經歷感同身受,與別人產生共鳴或同感。

看球賽時,那一刻的激烈爭奪是不是讓你不由自主地呲牙咧嘴?看到別人痛哭的時候是不是自己也傷感得有點想哭?這類下意識的表現根源都在大腦裏的”鏡像神經元”。

它是意大利神經科學專家賈科莫·裏佐拉蒂(Giacomo Rizzolatti)1991年發現的。

這是個意外的發現。當時他用恆河猴做實驗,是想了解位於猴腦前運動皮層的神經元怎麼控制抓握動作,結果在那裏發現了鏡像神經元。

後來在人腦皮層上也發現了。除了運動皮層,負責情緒、感覺和意向的大腦皮層區域也有鏡像神經元。

當你做一個動作或者看到別人做一個動作時,鏡像神經元就被激發,導致無意識的模仿。

模仿他人的舉動,使你得以分享他人的經歷、體驗和感受。

鏡像神經元可以幫助我們釋讀、理解別人的行為舉止,並產生同感。

Click to rate this post!
[Total: 0 Average: 0]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