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結構持續改善 中國商品對美國市場的依賴下降|巨子點評

撰文:

沈舟

6 小時前

3月7日,海關總署公布中國2月商品進出口數據。從數值上來看,2022年前2個月以人民幣計價的中國外貿進出口總值為62,044.3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增長13.3%;其中進口27,328.1億元,按年增長12.9%;出口34,716.1億元,按年增長13.6%。

中國大宗商品進口量位居世界第一,在能源、糧食、銅礦等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的背景下,中國進口增長率仍比出口低,說明其經濟仍飽受需求收縮之苦。

需求收縮是由多重因素引起的。一是2021年房地產、教育培訓、網路、遊戲等產業迎來政策上的集中整頓,相關企業倒閉,從業人員失業,收入減少。二是過去一年中國的防疫政策堅持「動態清零」,各地疫情此消彼長,影視娛樂、旅遊餐飲等行業受大面積衝擊。此外財政收入不減反增,疫情導致的損失大部分由家庭和企業所承擔,私營部門槓桿增大導致社會整體消費信心不足。

嚴格的疫情管控損害了服務業,卻有力支持了中國製造業的增長。農業是製造業的基礎,兩者又同是服務業的基礎。保住製造業就是保住了國際競爭力,增強經濟韌性,為接下來的發展備足彈藥。

正是由於製造業的總量和質量在疫情的打擊下逆勢增長,所以中國的進出口結構才能持續優化。數據顯示,今年前2個月,機電產品出口2.02萬億元,佔出口總值的58.3%,其中電子元件、汽車出口分別增長24%、99.1%。

回顧歷史,2015年對美國商品進出口貿易佔中國貿易總量的14.1%。2022年前兩個月,對美貿易佔比降至12.67%。從近期對俄羅斯的一系列制裁可以看到美國的力量依舊強大,能輕而易舉地影響世界和他國經濟。因此在當前地緣局勢緊張,中美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推動對外貿易伙伴多樣化,降低出口商品對美國市場的依賴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今年前2個月,中國與歐盟、東盟的進出口貿易分別是8,746.4億元和8,704.7億元,分別增長12.4%、10.5%。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計進出口1.92萬億元,增長18.3%。增量都比對美貿易的9.7%多。

雖然從總量上看中國商品對美國市場的依賴下降,但從淨出口來看,美國市場依然是蜂蜜與牛奶流淌的地方。今年前2個月,中國商品外貿總順差是7,388億元。其中對美國、歐盟、印度的順差分別是3,808.9、2,903.3、946.2億元,在美國市場掙的錢遠超歐盟。

中國對外貿易逆差最大的三個地區分別是中國台灣、韓國、澳洲,逆差分別為1,772.2、674、610.9億元。無論是台灣地區主要向中國出口的機電產品,還是韓國出口的集成電路,都是附加值較高的商品。這既是中國貿易逆差的主要來源,也是現在產業升級的重要方向。

2020年5月,中國政府首次提出「兩個循環」概念。過去兩年對外貿易增長率卻遠超內部投資和消費,以及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外部循環權重增大,內部循環相對萎縮,2022年中國需要將更多精力放在提振內需上。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

Click to rate this post!
[Total: 0 Average: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