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試驗田到新標杆 自貿區勇擔改革開放探路先鋒
從試驗田到新標杆 自貿區勇擔改革開放探路先鋒 FTZ pioneers in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
■ 本刊記者 劉妍伶 [第3508期 2021-12-20發表]
過去的兩年時間裏,整個世界因疫情而停擺,數億工人失去了工作,金融市場一瀉千里。新冠病毒似乎將全球的經濟推向了重症監護室。放眼全球,雖然各國都採取了數以萬億美元計算的抗疫急救財政措施,但是,等待世界的,可能仍然是1930年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全球經濟低迷。更有甚者,將全球經濟倒退的主因歸咎於在疫情期間經濟逆勢上漲的中國,多次不分青紅皂白朝中國揮舞着貿易制裁大棒。事實上,這些偏門之策低估了中國的經濟實力和抗打壓能力及頑強的韌性。2020年,面對嚴峻複雜的國內外環境中國經濟總量突破百萬億大關,比上年增長2.3%,是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今年,面對疫情汛情等多重考驗,前三季度中國經濟同比增長9.8%,高於6%以上的預期目標,發展韌性繼續顯現。在國內外多重壓力和衝擊之下,2020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就此,在當前極其複雜的國內外背景之下,自貿區的建設被給予了更大的期望與使命,從試驗田到新標杆,中國自貿區勇擔改革開放探路先鋒。
21個自貿區遍地開花各有所長
一方面,隨着經濟增長的降低和勞動力成本的不斷升高,中國不能長期以來出口來支撐經濟增長,同時國內產能過剩和能耗較高等問題日益凸顯,需要深化改革開放的道路;另一方面,美國強勢推動TPP(泛太平洋自由貿易協定,後因美國退出,改由日本主導的CPTPP),2013年,美國和歐盟又開始TTIP(“經濟北約”)的談判,計劃開啟全球最大的自貿區。由此,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貿區正式掛牌成立,如今是中國進行自貿區試點的第八個年頭,七進而致,中國已經有21個省份參與自貿試驗區建設,海南還在進行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的探索。以自貿港、自貿區為平台,中國改革開放之路揚帆起航。8年來,作為首批老牌自貿區,上海自貿區貢獻滿滿:新增企業5.9萬家,集聚了上海市45%左右的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外資研發中心,投資負面清單也通過上海自貿區的經驗摸索從190條縮減到了45條,95%以上的外資投資項目可以通過備案方式有序設立;8年來,全國的自貿區如雨後春筍般,一個接着一個建設起來:2015年廣東、福建、天津三省市先後獲批成立自貿區。2017年遼寧、浙江、河南、湖北、重慶、四川、陝西再有7個自貿區相繼建立。2018年海南自貿港建立,2019年山東、江蘇、河北、雲南、廣西、黑龍江6省份也建立了不同定位的自貿區。2020年9月北京、湖南、安徽3個自貿區幾乎同時獲批。歷經近8年的時間,中國的自貿試驗區歷經5次擴容,遍地開花,數量已經增加至21個。作為改革開放探路先鋒,不同自貿區也肩負不同的使命。從地理位置來看,可以分成試點探索型自貿區、沿海型自貿區、邊境型自貿區、沿長江經濟帶型自貿區、“一帶一路”及中西部省份型自貿區以及首都經濟圈型自貿區。第一類 試點探索型自貿區上海自貿區作為全國首個自由貿易區試點區的上海,肩負着中國在改革開放進程中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探索新型管理模式,積累新經驗的重要使命;廣東自貿區更是因地理位置靠近港澳地區而備受矚目;海南自貿港由於地理位置極具特殊性,將成為中國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對外開放門戶。第二類 沿海型自貿區福建自貿區作為兩岸經濟的重要橋樑,更是發展兩岸新興產業、人員交流、資源互換的重要平台;浙江自貿區靠近上海自貿區,成為中國東部地區重要海上開放門戶示範區;山東自貿區臨近渤海,與日本、韓國隔海相望,是探索中日韓三國地方經濟合作交流的最佳地區。第三類 邊境型自貿區黑龍江自貿區、遼寧自貿區、雲南自貿區以及廣西自貿區地處中國邊境地段,將秉承着打造與俄羅斯、東南亞以及東盟地區國家有機銜接的重要平台的使命。第四類 沿長江經濟帶型自貿區長江經濟帶橫貫中國東、中、西部,覆蓋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雲南、貴州等11省市,面積約佔全國的20%,其中重慶、四川、湖北、湖南、安徽更是成為自貿區試點區,沿長江經濟帶無疑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主動脈。第五類 “一帶一路”及中西部省份型自貿區江蘇自貿區、陝西自貿區以及河南自貿區不僅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人文交流的重要平台,更是中國中西部省份開拓改革開放的探路先鋒。第六類 首都經濟圈型自貿區首都周邊顧名思義就是以北京為中心,輻射京津冀城市,打造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包括天津自貿區、河北自貿區、北京自貿區。除了地理位置有所不同之外,每個自貿區有各自的功能側重點,比如可以將北京、浙江、江蘇自貿區分類成科技創新型自貿區,上海、天津、廣東分類成投資便利型自貿區,雲南、黑龍江、山東可分成對外開放型自貿區,而湖南、湖北可以大致分成新興製造業型自貿區等等。21個自貿區各具特色,在中國大地上遍地開花,在改革開放的道路上分別探索新經驗。
未來,中國自貿區將進一步擴容
過去八年,中國21個自貿區對經濟發展存在積極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事實。第一、自貿區促進中國對外貿易持續增長。截至2020年中國與已簽協定夥伴國/地區之間的進出口總額佔全部對外貿易的比重達到了45.8%,比2015年提高了7.3個百分點;其中出口達到了41.7%,擴大了4.5個百分點;進口達到50.9%,增加了10.6個百分點。第二、自貿區提升中國對外開放水平。2020年中國實際關稅稅率(進口關稅/一般貿易)僅為3%,比2015年降低了1.5個百分點,自貿區的不斷降稅有助於中國擴大商品市場開放、滿足國內生產和消費對國外商品的需求。第三、自貿區增進中國與區域成員的經濟融合度。過往的國際經驗可看出,自貿區理論可以加強成員國之間相互貿易,建立制度性互惠互利的合作關係,從中國-東盟的自貿協定來看,東盟對華進口佔其全部進口的比重從2017年的22%提升到2019年的25.6%,中國方面,對東盟出口也從12.4%提升至14.4%。另外2015~2020年間,中國從自貿區成員進口累計增長了42.1%,相當於同期出口增速的兩倍,說明自貿區夥伴國從對華出口快速增長中獲得了更多利益。改革開放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腳踏實地從歷史的經驗中慢慢探索出屬於中國的道路。“十四五”期間,自貿區將繼續成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樞紐和載體。未來中國將會繼續頭陀縮減投資准入負面清單、跨境金融和資本賬戶試點,以及制度開放等方式持續擴區,吸引更多的外資。從沿海到內陸,從南方到北方,接下來,甘肅、內蒙古以及青海等中西部省份城市,將會是下一步自貿區擴容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