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是全球的創業之城 – 封面專題 – 經濟導報-香港歷史最悠久的中文財經雜誌
深圳是全球的創業之城
■ 本刊記者 劉妍伶 [第3522期 2022-07-24發表]
▲6月2日,上海合作組織青年科技創新論壇開幕式在廣東深圳前海舉行。(新華社圖片)
踏入盛夏之際,正是各地大學畢業生的求職旺季。近日,大灣區教育資源中心公布了一項調查顯示,逾6成香港大學畢業生接受調查時表示,願意前往內地城市就業,逾半有意創業,首選的創業城市為深圳。深圳作為一座移民城市,它因改革開放而騰飛,“來了就是深圳人”,這也是常住深圳的市民耳熟能詳的話語。最新數據顯示,深圳1300幾萬常住人口的平均年齡只有32.5歲,深圳是中國“最年輕”的城市,就業人員佔常住人口比例超過86%,遠高於其他一線城市約60%,深圳15~59歲人口佔總人口的比重高達79.5%,60歲及以上人口的佔比只為5.36%,比全國平均低了13.4個百分點。很多人會問,深圳除了“年輕”之外,還有什麼優勢能瘋狂吸引外來人士紮根創業?
政府扶持 補貼充足
創新是深圳經濟發展的“靈魂”。深圳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發揮全過程創新生態鏈整體效應,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深圳對人才的渴求大家有目共睹,小到應屆生落戶補貼,大到高層次人才補貼,從市政府到各區的配套補貼,如自主創業扶持補貼,包括初創企業補貼、場租補貼、社保補貼、免息貸款等,補貼最高能有65萬,對於初創企業而言如雪中送炭。再如目前在深圳擁有的四個公益孵化基地,分別提供3-12個月的免費辦公場所,為不同創業人群不同創業項目提供服務,降低創業成本。在深圳的發展歷程中,政府一直都為特定領域的初創企業設立基金,從最初的消費電子產品到如今的新能源、汽車和生物技術等多個領域,不僅推動了地方創新,更加速了私募股權和風險投資市場在深圳的發展進程。深圳的創業氛圍始於早期的任正非、侯為貴、王石、馬蔚華、馬明哲到中生代馬化騰、汪滔、王衛,再到新生代的劉若鵬、劉自鴻、劉培超等,都為深圳烙下“冒險、創新、成功”的烙印,吸引了無數創業人士的到來。
港企創業 前海落地
廣東省政府日前舉行新聞發布會公布,自《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印發以來,深圳部署制定了203項具體實施方案,舉全市之力推動全面深化前海改革開放,實現了良好的開局。2021年前海合作區在地港資企業數量同比增長156%,實際使用外資中港資佔九成多。截至目前,前海合作區累計註冊港資企業已有1.19萬家。作為內地與香港接軌的中心城市,深圳深受來自香港的創業人士青睞,無論是企業拓展的發展空間、產業集聚,抑或是金融業的支持政策,都促進了粵港澳青年的交往交流交融。此外,前海合作區與香港中華總商會、全港各區工商聯等11家工商協會合作,對接合作交流機制進一步健全。
深圳GDP 全球前十
“2021年,深圳GDP總量突破3萬億,達3.07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增長6.7%。”4月11日上午,深圳市七屆人大二次會議開幕。深圳市市長覃偉中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將今年的增長目標定為6%。他表示,今年將推動出台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試點實施深港機制銜接的科研管理體制,改造籌集15萬平方米科研空間,建成深港聯合科技創新園。至此,深圳成為廣東首個GDP破3萬億的城市,全球排名第10,經濟總量已超過170個國家和組織。過去40年,深圳的發展有目共睹。1980年,深圳的GDP只有2.7億元,至2021年已升到3萬億元,增幅高達一萬倍,可謂是世界奇跡。40年間,華為、騰訊、平安、比亞迪等中國知名企業在此落地深耕,深圳已然從一個樸素等小漁村蛻變成為中國乃至世界領先的科技創新中心,並成為全國爭先借鑑複製的優秀模板。2015年,英國《經濟學人》曾這樣評價深圳:“全球現有大約4300個經濟特區,最突出的莫過於中國香港附近的那一個,它建立於1980年,被稱為‘深圳奇跡’。”除上文提及的優勢之外,深圳的“人工智能”“科技創新”更是名列全國前茅,深圳的人工智能企業佔全國首位,佔全國的70%,深圳的科技大軍人數超過200萬,高層次人才總數超1.6萬人,留學歸國人才達14萬人,全職院士46人。可以看出,對於內地其他城市和香港的創業人士而言,深圳作為一個“年輕有活力”的城市充滿着機遇和發展空間,中國獨特的治理結構使得深圳早期的發展迅速,確保了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目標的一致性,從而使地方政府能夠最大程度地激發當地民營企業家的創新。
四十不惑。這42年來,無數心懷夢想、渴望美好生活的人來到深圳,讓深圳成為極富創造力的新興城市,深圳就像一面鏡子,映照中國改革開放的篳路藍縷及巨大成就,為世界標注中國改革開放、創新創業的力度、速度與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