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新一重”两会刷屏,而它才是“新基建”成败的关键

昨天21:50

作者:熊剑辉

来源:华商韬略

顺应大势,激发动能,牵引产业,进而有为。

新冠疫情,正引爆“二战”以来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

有预测显示:2020年,全球GDP将下滑3.8%。其中,美国将大降6.4%,欧洲将衰减7.5%。

但应对疫情强劲有力、率先启动“新基建”的中国,正全面恢复经济活力,并可能成为2020唯一能实现正增长的大型经济体。

据不完全统计,各省市区发布的重大项目,总投资高达47万亿。世界各国的经济刺激手段,在中国空前磅礴的措施面前,相形见绌。

其中,以5G、AI、数据中心、数据库、半导体等创新技术引领的“新基建”,更是重中之重。

从中央到地方、从政企到民间,“新基建”被擢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今天(5月22日),李克强总理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明确“两新一重”(即“新基建”,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是今年政府投资的重点和方向。

除了作为应对经济放缓的应急手段,“新基建”更被视为“稳中求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振内需、全面提升中国经济潜力和韧性的重要抓手。

懂中国的人都知道,“基建狂魔”绝对是认真的。

改革开放40多年,“老基建”对中国经济的拉动有目共睹。

在“要想富、先修路”口号指引下,成就了中国14.26万公里的高速、3.5万公里高铁,年产7万亿千瓦时的电力、9.96亿吨的钢铁。

97年金融风暴、03年非典疫情、08年次贷危机……一次次危机来袭,“铁公基”一次次力挽狂澜,不但强力熨平了经济低谷,还把危机下的无奈之举,生生干成了发展日常,炼就出“基建狂魔”的强悍体质。

这些超前的基建拉动,让中国的社会经济和城市环境眼见着大变样。人均GDP,从155美元暴增到10000美元;全球500多种重要工业品产量,中国有220多种世界第一;中国制造业产值不但是世界第一,还是“美国+日本+德国”的总和。

但如此强大的“老基建”,也正因此,走到了力不从心的十字路口。

以数字经济为主体的“新基建”,注定要承担起时代发展的新使命。

牛津经济研究院研究显示:数字技术的长期回报,是非数字化技术的6.7倍,更是未来全球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主引擎。传统行业完全可以借助“+智能”引擎,实现数字溢出的最大化效应。

IDC则预测:2023年,数字经济产值将占到中国GDP的67%,超过全球5个百分点。

这样的研究预测,并非空穴来风,而具有坚实的历史实证。

上世纪60年代,日本以“新干线”为契机,全面实现“技术立国”。除了强化城际交通等明显好处之外,还带动了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控制等“新工业”的崛起,“日本制造”由此登上新台阶。

2010年,美国全面启用4G,不仅拉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带来了超万亿美元的产出,还进一步巩固了美国在高科技领域的霸主地位。

显然,世界各国都看准了数字经济这块致胜高地。而中国,其实具备发起“新基建”更强大的制度优势。

今年3月,最高层开始为“新基建”定调;4月,国家发改委明确“新基建”三大板块,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细分之下,更包含AI、5G、云计算、大数据等十多种技术业态。

这么庞大的业态,如此多样的技术,关键到底在哪?

这其中,以5G、AI、云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尤为重要。“新基建”根本在“基”,而“基”的两大核心,一个是“联接”,一个是“计算”。

追溯大国崛起的历史,每一次纵横往复的新联接,都会造就一个天翻地覆的新世界。

1492年,当哥伦布纵贯大西洋、发现新大陆,风帆战舰第一次把世界大陆板块连为一体。从此,西班牙“无敌舰队”驰骋大洋,一代世界帝国冉冉升起。

1825年,当斯蒂芬逊在英国贯通第一条铁路,哪怕只有24公里时速,却宣告了又一个新“联接”时代的开端,预言了大英帝国日不落的崛起。

1876年,当贝尔在美国发出世界上第一条电话信息;1969年,当互联网的前身阿帕网(ARPANET)诞生……资讯的瞬时“联接”,让20世纪的罗马帝国称霸至今。

而当下,颠覆世界的“联接”新方式,正是5G。

国际电信联盟与联合国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手机终端数突破80亿,已超越全球人口。

以人为联接终端的方式,已逼近极限;但5G为代表的物联网时代,才刚刚开始。

有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连接数超过230亿;到2025年,这个数字将突破1000亿。另有报告显示,中国连接数在2020年将突破70亿,三年内超过100亿毫无悬念。

5G超高速物联,将打破人与物、物与物的一切界限,实现对物品与过程的智能感知、识别和管理,进而重塑生产力和人类未来。

以车联网为例。在未来,由5G联接、AI操控驾驶的智能汽车,不仅是交通工具,还是智能制造、辅助设计的生产力工具,更是家庭娱乐、丰富生活的移动平台。

要实现这一切,5G“联接”只是第一步。面对云端和边缘产生的天量数据,运用超强算力加以驾驭,才是颠覆世界的核心关键。

某种程度上,人类已经感受到数据的狂潮和算力的渺小。毕竟,一辆自动驾驶汽车,一天就产生64TB数据,足以填满32块硬盘。

IDC预测显示,2018年至2025年,全球数据总量将由33ZB增至175ZB(1ZB=1048576TB)。其中,51.43%将来自物联网。

中国的数据总量更节节攀升,注定成为全球数据总量登顶的国家。

即便是强大的超算,在天量数据面前也已力不从心。即便AI算力以每年超过10倍速度疯狂增长,也无法满足未来数据增长的需求。

著名的安迪-比尔定律,更揭示出一个残酷事实:不论安迪(英特尔前CEO安迪·格鲁夫)提供多少算力,比尔(微软前任CEO)都能全部拿走。

在“新基建”构筑的智能世界里,数据是矿、算力是电,5G、AI、云则像电灯、电视等各种电器一样,为算力提供精彩纷呈的输出形式。算力必将遍布一切场景,成为每个城市、企业、家庭不可或缺的动力。

而当下的高科技竞争,已呈现出“算力为尊”的大趋势。

全球GDP前五的国家——美、中、日、德、法,与全球服务器出货量排名几乎一致。

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北上广深”,除了在GDP上龙争虎斗,还在算力榜上你追我赶。2019年中国AI算力最强榜上,新排名竟然是“北杭深上广”。

当算力成为智能社会的基石,它必将成为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最终将构建一个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

面对这样的未来,中国人已有准备。

2019年9月,华为全联接大会上,“鲲鹏+昇腾”双引擎一亮相,就展现出世界级算力的强悍气魄。

兼容ARM架构的鲲鹏920芯片,具备高性能、高吞吐、高集成等特性,并配备服务器、台式机主板;昇腾910芯片,是当前全球算力最强、训练速度最快AI芯片;由千颗昇腾构建的全球最快AI训练集群Atlas 900,总算力相当于50万台PC的集成,成为目前全球算力的巅峰代表。

而面对美国的最新封锁,华为亦有所准备。

有消息显示,5月中下旬,华为海思紧急向台积电投放7亿美元(约50亿人民币)晶圆订单,为5nm、7nm芯片做足量储备,有望实现3个月以上的足额供应。

而在自研自制芯片上,华为也有备胎。

2020年4月,华为荣耀Play4T开售,其搭载的就是由中芯国际代工的麒麟710A芯片。虽然14nm的制程算不上优秀,但作为第一款纯国产芯片的商业化量产,这意味着,美国实际上已经无法扼杀华为。

而“新基建”的任何领域,都需要这种数字化的“钢筋铁骨”。

华为所构建的,正是从芯片到数据中心、从硬件到软件、从IT基础设施到云服务、从边缘计算到云计算,业界唯一的拥有全栈能力的云。

这种运转在自建体系上的强大“联接”与“计算”,才是中国“新基建”的坚固根基和永恒动力。

越是先进的人,越能敏锐感受到时代的脉搏。

2月10日,上海战疫正酣时,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

拥有强大智慧城市的上海,扎扎实实打赢了一场“智慧防控战”:从筛查病人、监控隔离,到物资调配、远程问诊,综合强大的“云数智”能力,让上海高效运转、有条不紊。

智慧城市,不但是新基建最大的数字化需求之一,还是政企与社会融合发展数字经济的最佳动力。

麦肯锡调研数据显示,2018年,美国企业上云率达85%,欧盟企业为70%,中国仅有40%。

差距客观存在,但潜力同样巨大。

而中国的特色,特别需要“顶层设计”。像智慧城市,天然连接到政府、企业、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自然成为“新基建”的“第一推动力”。

比如安徽滁州,2018年8月与华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要在智能家居云、智慧城市、软件开发云领域展开合作。

接着,滁州催着下辖的康佳、创维、西门子等企业,开始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

像康佳,与市政府同登华为云,一举实现全栈AI、训练平台、智能语音、智能图像等多种服务,每年硬件成本就节约500万。

江苏省更是联合华为发起“365工程”,赶着25万家企业上云,共打造上云星级企业3000多家、标杆工厂34家、“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特色产业基地11个。

由于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安徽、江苏一并赢得《人民日报》点赞。

新冠战疫中,政企的数字化实力,更成为能力的试金石。

伴随华为云磅礴的AI算力输出,病毒基因测序分析从数天缩至30分钟,医学影像诊疗从几分钟缩至不到1秒;

运用用友工业云,30款云产品紧急开发出来,不但“捐赠物资管理系统”在武汉协和医院火速上线,重庆的伙伴企业还因此紧急采购到100多万件抗疫物资;

由5G加持的WeLink,成为近万家医疗机构、50多个部委、500个省市政府部门远程办公的首选;

华为云WeLink助力5·18经洽会

在协助山东移动、青岛海尔等企业实现设备故障远程诊断、远程维修,乃至在线医疗、在线教育上,5G、AI加持的华为云,成为真正的智能世界“黑土地”。

人们越发意识到,数字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抗疫的能力与复工复产的效率。

而政企的智慧化转型,正成为决定“新基建”能否成功的关键力量。

这一方面,政府和企业本身就是“新基建”的主体先锋和技术标杆,发挥着引领示范作用;另一方面,政企数字化,面临安全性、特殊性、稳定性、复杂性的巨大挑战,技术难度更大,质量要求更高。

比如,仅从云计算的角度看,混合云(公有云、私有云融合的架构),注定是大型政企的战略选择。

这些数字化技术一旦付诸实践,政企的头雁效应将自上而下、一通百通,成为赋能中小企业乃至全社会的普惠技术,进而释放技术红利、营造数字生态、加速智能升级,助推中国经济体系的数字化转型。

一场波澜壮阔的数字战疫,让所有人见识到5G、AI、云技术聚变带来的巨大威力,并为中国经济体的数字转型与智能升级,按下了“加速键”。

而不论是以“联接”和“计算”为根本,还是从政企数字化双向发力,新经济与新基建,正在激发全社会转型升级的新势能、汇聚新动能,从而让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更加坚实、有力。

中国“新基建”所期盼的,也不仅仅是为国民经济提供更强有力的技术底座,更希望越来越多企业像华为一样,能共同将中国的数字化产业做大做强,并最终以利于世界之林。

而对拥有具有全球领先5G技术、一流的云计算和AI技术能力以及基础算力的华为来说,顺应新基建大势、激发千行百业智能升级、牵引产业及商业“进而有为”,正是它在这场“大国筑基”中,注定将扮演的“关键角色”。

Click to rate this post!
[Total: 0 Average: 0]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