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藝文志 諸子
儒
晏子八篇.名嬰,諡平仲,相齊景公,孔子稱善與人交,有列傳。 子思二十三篇。名伋,孔子孫,為魯繆公師。 曾子十八篇。名參,孔子弟子。 漆雕子十三篇。孔子弟子漆雕啟後。 宓子十六篇。名不齊,字子賤,孔子弟子。 景子三篇。說宓子語,似其弟子。 世子二十一篇。名碩,陳人也,七十子之弟子。 魏文侯六篇。 李克七篇。子夏弟子,為魏文侯相。 公孫尼子二十八篇。七十子之弟子。 孟子十一篇。名軻,鄒人,子思弟子,有列傳。 孫卿子三十三篇。名況,趙人,為齊稷下祭酒,有列傳。 羋子十八篇。名嬰,齊人,七十子之後。 內業十五篇。不知作書者。 周史六弢六篇。惠、襄之間,或曰顯王時,或曰孔子問焉。 周政六篇。周時法度政教。 周法九篇。法天地,立百官。 河間周制十八篇。似河間獻王所述也。 讕言十篇。不知作者,陳人君法度。 功議四篇。不知作者,論功德事。 甯越一篇。中牟人,為周威王師。 王孫子一篇。一曰巧心。 公孫固一篇。十八章。齊閔王失國,問之,固因為陳古今成敗也。 李氏春秋二篇。 羊子四篇。百章。故秦博士。 董子一篇。名無心,難墨子。 俟子一篇。 徐子四十二篇。宋外黃人。 魯仲連子十四篇。有列傳。 平原君七篇。朱建也。 虞氏春秋十五篇。虞卿也。 高祖傳十三篇。高祖與大臣述古語及詔策也。 陸賈二十三篇。 劉敬三篇。 孝文傳十一篇。文帝所稱及詔策。 賈山八篇。 太常蓼侯孔臧十篇。父聚,高祖時以功臣封,臧嗣爵。 賈誼五十八篇。 河間獻王對上下三雍宮三篇。 董仲舒百二十三篇。 兒寬九篇。 公孫弘十篇。 終軍八篇。 吾丘壽王六篇。 虞丘說一篇。難孫卿也。 莊助四篇。 臣彭四篇。 鉤盾冗從李步昌八篇。宣帝時數言事。 儒家言十八篇。不知作者。 桓寬鹽鐵論六十篇。 劉向所序六十七篇。新序、說苑、世說、列女傳頌圖也。 揚雄所序三十八篇。太玄十九,法言十三,樂四,箴二。
右儒五十三家,八百三十六篇。入揚雄一家三十八篇。
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最為高。孔子曰:「如有所譽,其有所試。」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業,已試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隨時抑揚,違離道本,苟以譁眾取寵,後進循之,是以五經乖析,儒學■衰,此辟儒之患。
道
伊尹五十一篇。湯相。 太公二百三十七篇。呂望為周師尚父,本有道者。或有近世又以為太公術者所增加也。謀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 辛甲二十九篇。紂臣,七十五諫而去,周封之。 鬻子二十二篇。名熊,為周師,自文王以下問焉,周封為楚祖。 筦子八十六篇。名夷吾,相齊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也,有列傳。 老子鄰氏經傳四篇。姓李,名耳,鄰氏傳其學。 老子傅氏經說三十七篇。述老子學。 老子徐氏經說六篇。字少季,臨淮人,傳老子。 劉向說老子四篇。 文子九篇。老子弟子,與孔子並時,而稱周平王問,似依託者也。 蜎子十三篇。名淵,楚人,老子弟子。 關尹子九篇。名喜,為關吏,老子過關,喜去吏而從之。 莊子五十二篇。名周,宋人。 列子八篇。名圄寇,先莊子,莊子稱之。 老成子十八篇。 長盧子九篇。楚人。 王狄子一篇。 公子牟四篇。魏之公子也,先莊子,莊子稱之。 田子二十五篇。名駢,齊人,游稷下,號天口駢。 老萊子十六篇。楚人,與孔子同時。 黔婁子四篇。齊隱士,守道不詘,威王下之。 宮孫子二篇。 鶡冠子一篇。楚人,居深山,以鶡為冠。 周訓十四篇。 黃帝四經四篇。 黃帝銘六篇。 黃帝君臣十篇。起六國時,與老子相似也。 雜黃帝五十八篇。六國時賢者所作。 力牧二十二篇。六國時所作,託之力牧。力牧,黃帝相。 孫子十六篇。六國時。 捷子二篇。齊人,武帝時說。 曹羽二篇。楚人,武帝時說於齊王。 郎中嬰齊十二篇。武帝時。 臣君子二篇。蜀人。 鄭長者一篇。六國時。先韓子,韓子稱之。 楚子三篇。 道家言二篇。近世,不知作者。
右道三十七家,九百九十三篇。
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合於堯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謙而四益,此其所長也。及放者為之,則欲絕去禮學,兼棄仁義,曰獨任清虛可以為治。
陰陽
宋司星子韋三篇。景公之史。 公檮生終始十四篇。傳鄒奭始終書。 公孫發二十二篇。六國時。 鄒子四十九篇。名衍,齊人,為燕昭王師,居稷下,號談天衍。 鄒子終始五十六篇。 乘丘子五篇。六國時。 杜文公五篇。六國時。 黃帝泰素二十篇。六國時韓諸公子所作。 南公三十一篇。六國時。 容成子十四篇。 張蒼十六篇。丞相北平侯。 鄒奭子十二篇。齊人,號曰雕龍奭。 閭丘子十三篇。名快,魏人,在南公前。 馮促十三篇。鄭人。 將鉅子五篇。六國時。先南公,南公稱之。 五曹官制五篇。漢制,似賈誼所條。 周伯十一篇。齊人,六國時。 衛侯官十二篇。近世,不知作者。 于長天下忠臣九篇。平陰人,近世。 公孫渾邪十五篇。平曲侯。 雜陰陽三十八篇。不知作者。
右陰陽二十一家,三百六十九篇。
陰陽家者流,蓋出於羲和之官,敬順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此其所長也。及拘者為之,則牽於禁忌,泥於小數,舍人事而任鬼神。
法
李子三十二篇。名悝,相魏文侯,富國彊兵。 商君二十九篇。名鞅,姬姓,衛後也,相秦孝公,有列傳。 申子六篇。名不害,京人,相韓昭侯,終其身諸侯不敢侵韓。 處子九篇。 慎子四十二篇。名到,先申韓,申韓稱之。 韓子五十五篇。名非,韓諸公子,使秦,李斯害而殺之。 游棣子一篇。 晁錯三十一篇。 燕十事十篇。不知作者。 法家言二篇。不知作者。
右法十家,二百一十七篇。
法家者流,蓋出於理官,信賞必罰,以輔禮制。易曰「先王以明罰飭法」,此其所長也。及刻者為之,則無教化,去仁愛,專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於殘害至親,傷恩薄厚。
名
鄧析二篇。鄭人,與子產並時。 尹文子一篇。說齊宣王。先公孫龍。 公孫龍子十四篇。趙人。 成公生五篇。與黃公等同時。 惠子一篇。名施,與莊子並時。 黃公四篇。名疵,為秦博士,作歌詩,在秦時歌詩中。 毛公九篇。趙人,與公孫龍等並游平原君趙勝家。
右名七家,三十六篇。
名家者流,蓋出於禮官。古者名位不同,禮亦異數。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此其所長也。及譥者為之,則苟鉤釽析亂而已。
墨
尹佚二篇。周臣,在成、康時也。 田俅子三篇。先韓子。 我子一篇。 隨巢子六篇。墨翟弟子。 胡非子三篇。墨翟弟子。 墨子七十一篇。名翟,為宋大夫,在孔子後。
右墨六家,八十六篇。
墨家者流,蓋出於清廟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貴儉。養三老五更,是以兼愛。選士大射,是以上賢。宗祀嚴父,是以右鬼。順四時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視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長也。及蔽者為之,見儉之利,因以非禮,推兼愛之意,而不知別親疏。
縱橫
蘇子三十一篇。名秦,有列傳。 張子十篇。名儀,有列傳。 龐煖二篇。為燕將。 闕子一篇。 國筮子十七篇。 秦零陵令信一篇。難秦相李斯。 蒯子五篇。名通。 鄒陽七篇。 主父偃二十八篇。 徐樂一篇。 莊安一篇。 待詔金馬聊蒼三篇。趙人,武帝時。
右從橫十二家,百七篇。
從橫家者流,蓋出於行人之官。孔子曰,「誦詩三百,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又曰,「使乎,使乎。」言其當權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辭,此其所長也。及邪人為之,則上詐諼而棄其信。
雜
孔甲盤盂二十六篇。黃帝之史,或曰夏帝孔甲,似皆非。 大禹三十七篇。傳言禹所作,其文似後世語。 五子胥八篇。名員,春秋時為吳將,忠直遇讒死。 子晚子三十五篇。齊人,好議兵,與司馬法相似。 由余三篇。戎人,秦穆公聘以為大夫。 尉繚二十九篇。六國時。 尸子二十篇。名佼,魯人,秦相商君師之。鞅死,佼逃入蜀。 呂氏春秋二十六篇。秦相呂不韋輯智略士作。 淮南內二十一篇。王安。 淮南外三十三篇。 東方朔二十篇。 伯象先生一篇。 荊軻論五篇。軻為燕刺秦王,不成而死,司馬相如等論之。 吳子一篇。 公孫尼一篇。 博士臣賢對一篇。漢世,難韓子、商君。 臣說三篇。武帝時作賦。 解子簿書三十五篇。 推雜書八十七篇。 雜家言一篇。王伯,不知作者。
右雜二十家,四百三篇。入兵法。
雜家者流,蓋出於議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國體之有此,見王治之無不貫,此其所長也。及盪者為之,則漫羨而無所歸心。
農
神農二十篇。六國時,諸子疾時怠於農業,道耕農事,託之神農。 野老十七篇。六國時,在齊、楚間。 宰氏十七篇。不知何世。 董安國十六篇。漢代內史,不知何帝時。 尹都尉十四篇。不知何世。 趙氏五篇。不知何世。 氾勝之十八篇。成帝時為議郎。 王氏六篇。不知何世。 蔡癸一篇。宣帝時,以言便宜,至弘農太守。
右農九家,百一十四篇。
農家者流,蓋出於農稷之官。播百穀,勸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貨。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長也。及鄙者為之,以為無所事聖王,欲使君臣並耕,誖上下之序。
小說
伊尹說二十七篇。其語淺薄,似依託也。 鬻子說十九篇。後世所加。 周考七十六篇。考周事也。 青史子五十七篇。古史官記事也。 師曠六篇。見春秋,其言淺薄,本與此同,似因託之。 務成子十一篇。稱堯問,非古語。 宋子十八篇。孫卿道宋子,其言黃老意。 天乙三篇。天乙謂湯,其言非殷時,皆依託也。 黃帝說四十篇。迂誕依託。 封禪方說十八篇。武帝時。 待詔臣饒心術二十五篇。武帝時。 待詔臣安成未央術一篇。 臣壽周紀七篇。項國圉人,宣帝時。 虞初周說九百四十三篇。河南人,武帝時以方士侍郎號黃車使者。 百家百三十九卷。
右小說十五家,千三百八十篇。
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塗說者之所造也。孔子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弗為也。」然亦弗滅也。閭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綴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芻蕘狂夫之議也。
凡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出蹴鞠一家,二十五篇。
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皆起於王道既微,諸侯力政,時君世主,好惡殊方,是以九家之術(蜂)出並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取合諸侯。其言雖殊,辟猶水火,相滅亦相生也。仁之與義,敬之與和,相反而皆相成也。易曰,「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今異家者各推所長,窮知究慮,以明其指,雖有蔽短,合其要歸,亦六經之支與流裔。使其人遭明王聖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仲尼有言,「禮失而求諸野。」方今去聖久遠,道術缺廢,無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猶瘉於野乎。若能修六藝之術,而觀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長,則可以通萬方之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