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家創始人鄒衍和他的陰陽五行學說

2018-01-23 由 似酒似卿歌 發表于文化

鄒衍(約公元前305年—公元前240年),戰國末期哲學家,是諸子百家中「陰陽五行」家的代表人物。

班固《漢書•藝文志》論述了陰陽家的來歷和社會地位:「陰陽家之流,蓋出於羲和之官,敬順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此其所長也。」班固認為陰陽家來源於掌管天文曆法的官羲氏及和氏,擅長於天文歷算。既如此,天論與五行學說便是鄒衍學說的主要內容。《史記•孟荀列傳》說:「鄒衍之術,迂大而宏辯……故齊人頌日:『談天衍』。」

鄒衍初學儒學,道家、墨家亦有所涉獵,其思想主要源於儒家的典籍——五經,即《易經》、《尚書》、《禮記》、《詩經》、《春秋》。

「五行學」來自《尚書》,它是探究原始的宇宙萬物構造的學說,這一學說把世間所有物質都歸結為「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構成。 「陰陽說」則出自《易經》,它企圖用世間陰陽兩氣的矛盾變化來解釋、說明世間萬物的變化。之後,「陰陽」和「五行」又結合在一起,合稱為「陰陽五行說」。

戰國時期這種學說極為流行,鄒衍被《漢書•藝文志》列為陰陽家。他歷盡寒暑不輟論述,對陰陽五行說進行了深入、詳盡的探究。其研究方法是:「必先驗小物,推而大之,至於無垠」。

《周易》作為「五經之首」,「大道之源」,其核心思想就是三個字——〝周〞、〝易〞、〝中〞。〝周〞,即八卦的周而復始,循環往復也;〝易〞就是變,即運動觀。〝周易〞的意思,就是宇宙萬物每時每刻都在做着循環往復的圓周運動。〝中〞,就是我們要在這個運動中保持各方的動態平衡。孔子據此引申出儒家思想的靈魂——中庸之道。所以中國文化的每一次創新都必須回到這個源頭,漢朝儒學如此,宋明理學亦如此。

如果說循環論、運動論、中和之道代表了《易經》的世界觀,那麼如何破譯她的全部智慧呢?〝一陰一陽謂之道〞《易經.系詞》的陰陽觀就是她的方法論,是打開《易經》奧秘的金鑰匙。馮友蘭說過,中國哲學突破的關鍵還在《易經》之中。現代我們只有發揮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智慧,重新審視古今中西各種學問,即以國學化解強勢的西學、以陰陽五行統攝古今中西的學術。

鄒衍的學說包括天文、地理、歷史、政治、音律五大部分,構成一個龐大而駁雜的體系。

其一為時間上由今推古——天文學。先「研究當前自然界的事物,然後追溯到上古乃至於天地的形成」的天文學說。他利用陰陽學說,不僅談到天地開闢以來的自然演化過程,而且一直追溯到天地混沌時候。當然具體內容已經遺失了,後面有我根據現代科學成就並結合陰陽學說做的推理。

其二為空間上由近推遠,藉助想像描繪出世界整體輪廓,形成地理學方面的大小九州說。司馬遷記載了大小九州說的主要內容:「儒者所謂中國者,於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內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為州數,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於是有裨海環之,人民禽獸莫能相通者,如一區中者,乃為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環其外,天地之際焉。」意思是儒家所說的中國或者天下,不過是稱之為「赤縣神州」的小九州。在這個赤縣神州之外,還有九個象赤縣神州的州,即所謂的大九州。大九州被大瀛海環繞,與赤縣神州相隔絕,人民與禽獸互相之間不相往來。

大航海之前的世界地理不正是如此麼!

鄒衍出身於頻臨海濱的、依靠工商立國、具有海洋文明的齊國。齊國的航海水平大幅提高,人民對東部海島已經有所了解,與朝鮮、日本都有貿易往來。海市蜃樓的美景以及商賈對異域風情的描繪激發了鄒衍的想像。

第三為 歷史演化論,即時空上由已知推未知。先考諸學者所共知的黃帝以來的歷史,概括出歷史規律,然後推知歷史的發展方向,即歷史演進的「五德終始說」。這和孟子的「五百年必有王者興」一樣,屬於歷史循環論。第二十章我將詳細討論,務必要取其精華,剔除其糟粕。

第四為限制君主權力的政治學說。秦二世、隋煬帝、宋徽宗等不聽諫言,一意孤行導致身死國滅的事情在戰國時代就出現了。那個人就是齊閔王。

齊閔王(公元前300年——前284年在為)即位以後,國力強盛。「當是時,齊閔王強,南敗楚相唐昧於重丘,而摧三晉於觀津,遂與三晉擊秦,助趙滅中山,破宋,廣地千里。」《史記•樂毅列傳》齊閔王的野心不斷膨脹,不僅稱王,還要稱帝。於是齊閔王為東帝,秦昭王為西帝。

齊閔王的帝制運動後來失敗了,迫於當時形勢,去掉帝號,復稱王,然而他的野心卻有增無減,竟發展到要「為天子」的地步,變得越來越驕暴。《鹽鐵論•論儒》中說:「及閔王奮二世之餘烈,……矜功不休,百姓不堪,諸儒諫不從,各分散,慎到、接子亡去,田駢如薛,而孫卿適楚。內無良臣,故諸侯合謀而伐之。」

目空一切的齊閔王終於招來了五國聯軍的討伐。《史記•孟嘗君列傳》中說:「齊閔王滅宋,益驕,欲去孟嘗君。孟嘗君恐,乃如魏。魏昭王以為相,西合於秦、趙,與燕共伐破齊,齊閔王亡在莒,遂死焉。」

鄒衍目睹帝王驕奢淫逸、無法無天,乃「深觀陰陽消息而作怪迂之變,……然要其歸,必止乎仁義節儉,君臣上下六親,始也濫耳。王公大人初見其術,懼然顧化,其後不斷行之。……鄒衍其言雖不 軌,儻亦有牛鼎之意乎?」(《史記•孟子荀卿列傳》)鄒衍警醒統治者——你的一舉一動,老天都看在眼裏,記在心上,只有崇尚道德,否則會遭報應的。這種觀點就帶有了「天人感應」的「神道設教」的成分。這是繼承了孔子的「中庸之道」,也是漢代董仲舒「天人感應」學說的萌芽。

後人不察鄒衍學術思想的大道,而學其小術,故封建迷信興,這不是鄒衍的錯誤。

第五是音律學。五音十二律——宮、商、角、徵、羽,就來自陰陽五行學說。鄒衍以善於吹音律聞名。王充在《論衡•寒溫篇》中說:燕有寒谷,不生五穀,鄒衍吹律,寒谷可種。燕人種黍其中。號曰黍谷。

鄒衍吹律的傳說在漢朝許多詩文里就已經出現。唐朝李白寫過一首《鄒衍谷》稱讚鄒衍:燕谷無暖氣,窮岩閉嚴陰。鄒子一吹律,能回天地心。鄒衍又從全國找來了許多當地缺少的良種,教給農民識別。漁陽老百姓日子從此漸漸好過起來。鄒衍離開漁陽之後,百姓懷念他,便把他吹律管的小山定名為黍谷山;山上建了祠,叫鄒夫子祠;立了碑,碑上寫「鄒衍吹律舊地」;又將鄒夫子教農民識別良種的地方建了一個小院,叫「別谷院」。

Click to rate this post!
[Total: 0 Average: 0]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