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能源危機重創經濟發展 Europe’s energy crisis a hard hit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 本刊記者 劉妍伶 [第3526期 2022-09-19發表]

▲近期歐元兌美元匯率大幅下挫,9月上旬已近乎跌破平價(1歐元兌換0.9993美金)。(本刊記者 劉妍伶攝影)

受俄羅斯無限期停止運行“北溪1號”輸氣管道的影響,本月初歐洲能源價格快速飆升,歐洲能源危機加劇。據外媒報道,德國和法國明年交付的電價均已史上首次超過1,000歐元/兆瓦時(約1歐元/度),截至8月,德國明年交付的電力價格漲至1,050歐元/兆瓦時;法國明年交付電力達1,130歐元/兆瓦時,比去年暴增十倍以上。隨着能源價格持續上行,以金屬冶煉企業為代表的高能耗行業,鋁、鋅、鋼鐵等行業受到劇烈衝擊,此外,歐洲大量酒吧、餐飲業被迫減產甚至停業,加上歐洲500年一遇的乾旱天氣也大大影響了水力發電和煤炭發電。歐洲最大石油公司殼牌行政總裁博登8月29日警告,歐洲的能源危機恐怕不是一個冬季就能解決的,未來幾年都將面臨限電窘境。 

持續高位 抬高電價

自俄烏戰爭爆發以來,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及俄羅斯的反制中,能源始終是雙方的戰略工具。隨着歐盟天然氣儲存量取得積極進展,截至9月2日,歐盟的天然氣儲備量已達81.17%,已完成歐盟之前既定目標即寒冬來之前儲備80%的目標,而德國已達85.02%,使得歐洲天然氣價格上漲趨勢有所放緩甚至下降,但這個數據是德國這個歐洲第一大經濟體的企業和民眾聽從政府呼籲節約使用所致。然而寒冬將至,歐洲天然氣儲備隨着“北溪1號”無限期的停運而受到衝擊,短期內無法解決,年內庫存有限,供應脆弱性持續。即使利用柴油或其他可再生能源代替天然氣發電,但短期內仍無法避免歐洲多國民眾可能即將迎來支付不起昂貴暖氣賬單的一次最冷冬季情況出現。為何天然氣供應不足影響電價?8月29日,德媒一篇名為《德國電價為何突然變得這麼貴》文章解讀了電價上漲的緣由,這其中與定電價的機制有關。首先,電力交易商預測在某個時間點需要多少電力,然後它們看看哪種能源目前可以提供最便宜的電力。通常來說,太陽能和風能供應商是市場上最便宜的。若它們的發電量不夠,比它們昂貴的報價將會中標——直到有足夠的電力滿足需求。這樣一來,最後參與的發電廠就決定了價格。實際上,這種定價機制是實時更新的。通過這種方式,該系統可確保始終有足夠的電力——並且以當時最優惠的價格。自俄烏衝突爆發以來,天然氣價格大幅上漲。因此,燃氣發電廠是市場上最昂貴的,它們在優先順序表上必須排在最後。但如果電力需求特別大,或者其他能源來源提供的電力很少,燃氣發電廠無論如何都會被使用。因此高昂的天然氣價格拉高了電價,儘管燃氣發電廠的發電量僅佔德國總發電量的10%左右。而這張付不起的電費賬單,即將來到歐洲大多數家庭的手中。

能源危機 引發減產

據華爾街日報所稱,俄羅斯減供天然氣引發歐洲能源危機,正威脅當地玻璃生產,衝擊汽車、容器、建築等多個產業,而且天然氣成本激增也迫使化肥廠大幅減產,加劇歐洲肥料荒,推升全球糧食危機的風險。而玻璃在當地的應用範圍廣泛,包括窗戶、汽車擋風玻璃、電腦和智慧手機螢幕、藥瓶及飲料罐等,專家憂慮玻璃嚴重短缺可能會再次引發供應鏈斷鏈,猶如新冠疫情和俄烏戰爭所造成的供應鏈干擾問題。當地時間9月6日下午,歐洲水泥、玻璃、陶瓷、石灰、鐵合金、鋼鐵、有色金屬、化肥、礦業、化工、紙業、膨化黏土等12個能源密集型行業的行業協會共同發布致歐盟委員會主席范德萊恩的公開信,呼籲關切能源價格高漲帶來的危機。此外,據英媒披露,不斷飆漲的天然氣價格重創歐洲化肥業,產能大減七成。天然氣是氨等多數氮肥的最主要原料,天然氣價格大漲,導致生產氮肥可能難以回本。全球最大的化工企業德國巴斯夫集團、挪威雅苒集團等化肥巨頭,均已暫停生產氨。而氨的生產過程還會產生一種非常有用的副產品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啤酒及碳酸飲料必不可少的原料。對於英國酒吧而言,二氧化碳供應短缺恰逢該行業處境最艱難的時期。英國啤酒和酒吧協會表示,由於企業不能受益於供應商對天然氣和電力的收費上限,如果政府不對他們進行支援,成千上萬的酒吧將面臨倒閉,這個有着94萬員工的行業將迎來大規模失業潮。

通膨飆升 歐元隕落

近期歐元兌美元匯率大幅下挫,9月上旬已近乎跌破平價(1歐元兌換0.9993美金)。自1999年1月歐洲貨幣聯盟成立以來,歐元已度過23個年頭,在歐元啟動的第二年,歐元也曾試過跌破平價,但在近20年間,無論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抑或是2010年歐債危機期間,歐元始終保持着對美元相對強勢的地位。然而近日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殷劍峰在一篇名為《歐元隕落》的文章中指出,近期歐元的頹勢是2010年歐債危機的延續,隨着政府槓桿率的持續飆升,加之能源價格上漲導致的巨額貿易逆差,歐元區的瓦解未必不可能。文章認為,由於飆漲的石油和天然氣價格引發了歐洲能源危機,帶來惡性通貨膨脹,歐元區消費價格協調指數(Harmonized Index of Consumer Price,HICP)中的能源價格漲幅高達40%,在部分國家甚至是翻倍的上漲。能源價格推動了HICP的快速上漲,7月份歐元區HICP平均同比高達10%以上,在一些邊緣國家(如愛沙尼亞),甚至超過了20%。能源價格上漲的同時還導致了巨額的貿易逆差,隨之而來的是歐元區政府槓桿率大幅上升。在當年引發歐債危機的希臘,政府槓桿率已經突破了200%,而在法國、意大利、西班牙等三大經濟體,政府槓桿率也大幅上升,西班牙的政府槓桿率接近於翻番。由此可見,回顧1992年的英鎊危機、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及近兩年阿根廷比索兌美元的大幅度貶值,歐元區目前已具備爆發貨幣危機的三大基本要素,即惡性通膨、貿易逆差和政府高槓桿。對此,德意志銀行執行長Christian Sewing曾在9月發出警告,通膨飆升、能源供應瓶頸和全球供應鏈中斷的背景下,歐洲最大經濟體德國勢將陷入經濟萎縮。“德國將不再能夠避免衰退,”9月7日,Sewing在法蘭克福發表講話時稱,“但我們相信,我們的經濟足夠有韌性,能夠應對此次衰退——只要中央銀行現在快速、果斷地行動。”無可否認,歐洲已進入多事之秋,歐洲能源危機加劇全球地緣政治的矛盾,並可能使全球的通脹問題居高不下。這迫使主要經濟體採取激進的加息措施,引發經濟衰退的風險。通脹與經濟衰退疊加的滯脹風險,不可小覷。

Click to rate this post!
[Total: 0 Average: 0]